郑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作品数:58被引量:12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毛建军王国明张卫超王志勤杨俊蕾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散文艺术形象诗家对外汉语教学更多>>
发文期刊:《古典文学知识》《写作(中)》《语言文字应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张伯驹及其《自书春游词册》——纪念丛碧词人逝世三十周年
《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3期92-96,共5页杨嘉仁 
张伯驹,原名家骐,字伯驹,号丛碧,河南项城人。家世显赫,乃民国名士,是著名的鉴藏家、戏曲家、书画家、诗词家,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文化奇杰,而且在保护、传承中华文化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氏...
关键词:张伯驹 生平 纪念 《自书春游词册》 价值 
《尚书》、《周易》和《诗经》的“所”字研究被引量:2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10-111,共2页于蓓蓓 
有关"所"字的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已,然而却很少有人联系具体的专书进行全面的考察。本文就主要依据早期文献《尚书》、《周易》和《诗经》来探讨"所"字的虚化过程。
关键词:“所”字结构 虚化 
内部“全球化”的知识状况
《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149-150,共2页张宁 
关键词:“全球化” 生产方式 国际秩序 学术体制 区域经济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被引量: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33-38,共6页张鸿声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在主题形态、人物描写与表现技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剧本的人物与情节都有其现实性基础,但同时又都超越了现实,表现出对人与生命的终极理解,也因此带来了相近的悲剧观念。这正是曹禺接受...
关键词:悲剧 清教徒 现实性 非现实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被引量:2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王志勤 
李健吾是20世纪30 -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关键词:李健吾 批评范式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被引量:51
《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69-75,共7页缑瑞隆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规划项目"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基础及意象隐喻系统"(批准号为HBK0 1 0 5 0 6 4)的子课题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 ,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 ,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上”“下”各种用...
关键词: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诗在有理无理间
《写作》2004年第4期13-15,共3页刘福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提出一个怪异的论断:“原来诗从胡说来。”这当然不是一句笑谈。所谓“胡说”,就是不讲道理。相对于其他文体,诗歌往往是不讲道理的,往往是无理的。曹雪芹又借香菱之口发表议论:“诗的好处,有口...
关键词:诗歌 生活体验 夸张手法 想象力 审美意识 
从“赋”字到赋体
《殷都学刊》2004年第2期83-85,共3页毛振华 
《说文解字》说“赋”字意为敛 ,知贡赋是其本义。古时贡赋必陈之于庭 ,赋、敷、布、铺古同声 ,韵部亦同 ,因音近义通 ,故“赋”有“铺陈”之义。“赋”作为“六义”之一 ,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左传》、《国语》等书中的“赋诗”把...
关键词:  赋诗 表达手法 赋体 
论诗的审美标准——兼评“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被引量:1
《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98-100,共3页刘家骥 
当今诗歌,否定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关心社会,反意象,消解诗意,审美标准迷失、混乱,尤其是“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应建立诗歌共同的审美标准,以有利于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一、真、善、美。...
关键词:审美标准 “第三代诗人” 诗家 
论字典的改革
《学术界》2004年第2期149-151,共3页齐冲天 
关键词:语文字典 改革 语音 语义 语言规律 语法 词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