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

作品数:22被引量:219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主题:儒学儒家共通公共性私人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宗教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被引量:3
《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9-23,共5页李景林 
从20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百年间所兴起的两度国学思潮,乃是中国学术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并获得其新生命的两个必经的阶段。二者的学术指向有异,但却各在其对方中有自身的根据,并不互相排斥。学术文化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应理解为一种差异实现前...
关键词:国学热 普适性 互通性 现代转型 当代性重建 
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被引量:1
《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38-41,共4页李景林 
关键词:儒学研究 “体” 新生 香港浸会大学 思想与实践 学术会议 当代语境 价值系统 
素质、道风与形象
《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4期47-48,共2页徐文明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佛教也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步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然而,这种辉煌兴盛的形势并不意味着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甚至有些问题被暂时掩盖,有些矛盾更加激化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和...
关键词:中国佛教 素质 形象 道风 可持续发展 黄金时期 海外媒体 佛教发展 
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被引量: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118-125,共8页李景林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
关键词:人文化成 功利性 儒学 无用之用 共通性 文化意识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被引量:15
《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88-99,共12页李景林 田智忠 
在宋明儒学中,朱子之心论,实最为完备。但现代学者往往既囿于理学心学分系和对峙之前见,又受到西方哲学诠释模式的影响,常倾向以“认知心”来理解朱子之心说,或以理性主义来诠解其心性哲学的精神。而实际上朱子心论是以“情”为心的主...
关键词:儒学 朱子     
农耕文明中国之省思:从人工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谈起被引量:2
《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24-30,共7页廖申白 
农耕文明中国在给人类带来历史性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文化观念的现实。它的成就令华夏子孙自豪,但也有重要的值得省思的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待人工活动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内含对自然生态环...
关键词:农耕文明中国 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 人工 自然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被引量:1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90-96,共7页李景林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
关键词:知止 文化认同 历史精神 差异原则 全球化 本土化 
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两个世纪的主题被引量: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86-91,共6页廖申白 
农耕文明中国在交往或实践活动方面造成了一个与私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发育,但范围比较狭窄的私人交往社会。这个交往社会中的私人关系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具有异常稳定的性质。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造成家族成员的过大规模的聚...
关键词:交往生活 村社社会 私人性 公共性 
百家争鸣的来龙去脉被引量: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37-141,共5页朱志敏 
关键词:“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 双百方针 学术派别 《汉书》 六家要旨 《史记》 文化学术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被引量:19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27-33,共7页李景林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
关键词: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门内之治 门外之治 仁义 六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