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

作品数:716被引量:32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忠义张晓翔郑伟宏汤铭钧曾昭式更多>>
相关机构:燕山大学复旦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佛教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玄奘因明思想论考
《佛学研究》2024年第1期388-388,共1页
汤铭钧著,中西书局,2024年1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玄奘因明典籍整理与研究”(16AZD041)最终成果之一,通过梵汉两方面文献及相关的藏文资料的比对和互释,研究玄奘所传的因明学说及其思想特征。在“论”(哲学解读)的方面,提...
关键词:西方逻辑 佛教逻辑 因明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玄奘 逻辑学家 因明思想 重点项目 
佛教逻辑学
《佛学研究》2024年第1期325-325,共1页
[日]宇井伯寿著、慧观等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24年3月本译著所依据的《佛教逻辑学》(佛教论理学)是宇井先生唯一一部以因明为研究题材的学术专著,先是作为《佛教思想大系》第五卷出版于1933年,后被收录于宇井伯寿著作选集一,是近代日本...
关键词:宇井伯寿 因明研究 因明论式 佛教思想 古因明 新因明 逻辑学 划分依据 
五代北方《因明入正理论》的传习与因明学发展
《唐史论丛》2023年第1期386-397,共12页朱丽霞 
关于五代因明学的研究,从近代以来,一般都是附于五代佛教研究中给予考察,但往往只有提纲挈领式的论断,如吕澂先生在《五代佛教》中仅提到在五代常习的经论中,《百法》《因明》“敷讲尤为普遍”[1]。除此而外,因明学的研究专著在追述我...
关键词:因明学 因明入正理论 唯识学 佛教传播 因明研究 唯识宗 经论 吕澂 
试析民国时期《大乘掌珍论》二量之争
《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41-46,共6页陈建洪 曾宪坤 
民国时期,围绕《大乘掌珍论》中观论证,既有南京支那内学院王恩洋与吕澂的讨论,又有武昌佛学院与南京支那内学院之争,讨论核心为佛学论证规则,即佛学论证以因明规则还是以佛理为标准。解决清辩中观论证之争,一方面须正确把握因明特征,...
关键词:民国时期 《大乘掌珍论》 中观论证 因明 佛教 
佛教哲学中的内明与因明
《新华文摘》2022年第10期37-39,共3页曾昭式 
逻辑是哲学的论证工具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的论述见于其著作《修辞术》,该书第一卷主要讨论演说的基本类型,第二卷主要讨论说服论证的基本形式,第三卷主要讨论演说的风格和布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人都会试图批评或坚持...
关键词:佛教哲学 亚里士多德 因明 修辞术 演说 逻辑 
浅谈藏传因明和佛教典籍汉译方法与技巧——祁顺来教授访谈录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21年第3期10-18,共9页甲花 仁增 
祁顺来教授是国内藏传因明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出版有关藏传因明学和佛学著作多部。本文结合其著作《藏传因明学通论》与译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探讨了藏传因明与佛教典籍汉译的原则、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藏传因明 藏传佛教 汉译 方法与技巧 
哲蚌寺汉僧欧阳无畏20世纪30年代西藏田野调查纪事
《中国西藏》2021年第2期88-91,共4页韩敬山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934年底,祖籍江西兴国的冯庸大学毕业生欧阳无畏(1913—1991)正式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笔者注:有译为果莽札仓、郭莽札仓、郭莽学院)出家为僧。在师父的教育下,...
关键词:拉萨哲蚌寺 欧阳无畏 因明 藏传佛教格鲁派 僧侣 田野调查 
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被引量:1
《逻辑学研究》2021年第1期82-100,共19页汤铭钧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D041)。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
关键词:认知算子 陈那 法称 因明 佛教逻辑 
吕澂论因明与佛学论证
《逻辑学研究》2020年第3期106-116,共11页曾宪坤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
关键词:佛教逻辑 因明研究 佛家逻辑 吕澂 认识论基础 三支论式 逻辑边界 窥基 
佛教量论中的认识论哲学含义——从因明的现量观看晚期大乘佛教的本体观被引量:1
《五台山研究》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宋立道 
以佛教因明中现量观念为依据,借梳理缘起、诸法、刹那、自相、共相等佛教范畴的哲学含义,探讨了晚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即对存在与本体所执的基本立场,并进而寻得晚期大乘佛教对于包括主体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与法)在内存...
关键词:量论 本体 刹那 缘起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