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课程

作品数:311被引量:943H指数:1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姚蕾王岩汤莉莉陈雨亭孙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教育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被引量:38
《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52-57,共6页朱晓斌 
一、引言 每个民族和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文化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运用广播、影视、小说、戏剧等形式,凭借奖励、惩罚等手段,使男女儿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而性别角色也就是...
关键词:性别角色社会化 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课本 个体社会化 隐蔽课程 人教版 浙江版 文化无意识 儿童 女性角色 
不注重隐蔽课程的教育将是不成功的教育被引量:3
《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61-63,79,共4页叶学良 
随着对学习科学的研究,学者们愈来愈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学生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计划性知识体系时,并不可能是纯粹“范式型”的。换言之,在计划性知识体系背后,总有其它非计划性的因素——即“隐蔽课程”在发生作用。
关键词:隐蔽课程 教育 成功 知识体系 学习科学 基本事实 学生 
就隐蔽课程的一些问题与班华同志商榷
《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64-67,共4页郑金洲 
前不久,在《教育研究》杂志1989年第12期上拜读了班华同志从德育学角度写就的《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一文(以下简称“班文”),颇受启迪,对隐蔽课程的特点,结构、理论基础、功能、效果乃至设计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隐蔽课程 同志 《教育研究》 品德形成 隐性课程 德育学 
潜在课程初探被引量:49
《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48-51,70,共5页吴也显 
当代课程研究的趋势之一是逐渐将非计划的学习活动纳入课程领域之中,在教育上强调整体经验的学习。这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就是指的潜在课程(或称隐蔽课程)。由于它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新鲜经验,如学校的特性、同侪文化、学校气氛...
关键词:潜在课程 学习活动 课程研究 隐蔽课程 现实生活 教师期望 经验 学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