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秋诗

作品数:22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史荣丽刘杰郑维萍钟连枚樊瑾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音乐爱好者》《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西部金融》《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中高年级)》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绘秋之神韵 抒革命豪情——毛泽东咏秋诗词群文阅读评点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25期24-26,共3页朱茂林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咏秋诗词的名篇,抒发了古典传统诗词中为数不多的赞秋情怀,营造出阔大豪迈的艺术境界。秋,在诗人的笔下褪去了萧瑟与寂寥,生机盎然,这些"秋"的句子汇聚成一组革命赞歌。通...
关键词:群文阅读 采桑子 传统诗词 咏秋诗 《沁园春·长沙》 审美意蕴 毛泽东诗词 艺术境界 
李树喜咏秋诗选
《中华辞赋》2021年第2期32-32,共1页李树喜 
秋日赏析咏秋诗
《养生月刊》2019年第9期858-858,共1页王化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秋风起兮白云飞'的秋天。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颂秋,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描绘秋色,书写秋感,是文人墨客的好题材,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金...
关键词:枫叶 
静谧之秋 成熟之美——刘禹锡《秋词二首》与济慈《秋颂》对比赏析
《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6X期34-35,共2页樊瑾 
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 济慈 刘禹锡 对比赏析 
咏秋诗
《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中高年级)》2015年第10期47-47,共1页徐学飙 
一进入10月,秋意越来越浓。你读过古人的咏秋诗吗?今天,徐老师就来给你说一说古诗里的秋天吧——
关键词:咏秋诗 古诗 老师 
十月碧天高
《西部金融》2013年第10期1-1,共1页王宇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十月的大地稻米飘香,十月的天空湛蓝高远,十月的山川五彩缤纷,十月的江河清澈碧透。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吟咏秋诗“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十月也是我国的国庆季节,...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 季节 咏秋诗 历史 稻米 山川 国庆 
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被引量:8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期237-239,共3页史荣丽 刘杰 
咏秋诗作为中西方文学中共同存在的一颗瑰宝,有着其相同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中西方自然生命观的差异,使得中国古代的咏秋诗与西方的咏秋诗由于意象选择的不同而形成了相异的美感。本文从中国古代咏秋诗与西方咏秋诗的意象差异所造成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咏秋诗 西方咏秋诗 意象 审美效果 
咏秋诗话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09年第3期47-48,共2页杨日红 
  人们多以"金"饰"秋",诗人们热爱秋景之美,在诗作中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下,...
中西咏秋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教师》2009年第7期119-119,共1页钟连枚 
咏秋诗歌在中西方诗歌史上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同样的咏秋主题下,中西方诗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调。本文就中西方咏秋诗歌的一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文学 咏秋诗歌 悲秋 
唐代咏秋诗与北德广交
《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1期55-55,共1页刘蔚 顾军 
友人酷爱摄影,近日传来了一组以秋色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欣赏着这些构图讲究、光影效果鲜明、神韵灵动的摄影佳作时,我突然有了一个发现,原来意念中以金黄色为主调的秋景,竟然可以在镜头下呈现出如此缤纷的色泽。就拿友人的这组秋...
关键词:咏秋诗 唐代 摄影作品 光影效果 秋景 黄色 色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