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

作品数:1028被引量:1341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师尚礼张德罡汪玺邢莉王建新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内蒙古民间剪纸
《实践》2025年第3期73-73,共1页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民间剪纸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
关键词:农耕文化 创作经验 草原游牧文化 民间剪纸 历史背景 反复实践 内蒙古 文化内涵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
《炎黄地理》2025年第2期170-172,共3页包晓云 
目前,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吸取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带来的教训后,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中包含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这对维护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草原游牧文化 草原生态 可持续发展 生态灾害 环境污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 
中古杖刑:作为正刑的确立与变迁——以农、牧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为中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57-172,236,237,共18页张春海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唐代法制生成与变迁问题研究”(22JHQ075)。
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社会各自独立发展出了鞭、杖(笞)刑。在农耕地区,它们是渊源于“族内制裁”的次刑,与出自“族外制裁”的正刑(“旧五刑”)有根本性区别。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并非这类刑罚日后成为“新五刑”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鞭...
关键词:杖刑 孝文帝 汉化 游牧文化 
大同盐煎羊肉
《饮食科学》2025年第2期52-53,共2页彭富强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椁。尔羊来思,其角澉濺。尔牛来思,其耳湿湿。”这是《诗经·无羊》里描绘的美丽牧场。大同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养羊的历史由来已久。饮食上融合北方之率真与南方之细腻,烹制演绎...
关键词: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羊肉 饮食 烹制 大同 
康县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策略
《沈阳文旅》2025年第2期73-75,共3页李欣 
在甘肃省东南部的翠绿怀抱中,康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正逐步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乡村康养旅游胜地。地处西秦岭南麓的康县,总面积广阔,常住人口众多,这里不仅是西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茶马古...
关键词:茶马古道 中原农耕文化 文化之乡 甘肃省东南部 常住人口 游牧文化 交汇之地 秦岭南麓 
民族美术符号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传达——以蒙古族服饰纹样为例
《文化学刊》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孙树 
2024年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培育类项目“文化转型视野下的南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现代性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24P062)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以蒙古族服饰纹样为例,从游牧文化语境、草原文化内涵、文化符号学阐释、传承发展路径等维度,多角度解析了民族服饰纹样的文化象征、审美传达功能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蒙古族服饰纹样作为游牧文明的物化呈现,深刻体现着草原民族...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纹样 游牧文化 文化符号 审美传达 传承创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须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本刊《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月刊),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欢迎“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游牧文化”等方面的最新...
关键词:学术理论期刊 赤峰学院 游牧文化 红山文化 契丹辽文化 研究成果 来稿须知 学报 
阿勒泰地区游牧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保护研究
《建筑与文化》2024年第12期263-265,共3页寇怀云 张隆昌 顾玄渊 
国家“十三五”“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项目编号:2019YFD1100702)。
游牧文化景观是牧民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与依存中形成的、以生产方式为导向的地域文化景观。文章聚焦阿勒泰地区,探讨游牧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策略。从生产和生活两个层面归纳游牧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其中生产景观以牧场与牧道景...
关键词:游牧文化 文化景观 空间特征 遗产保护 活化 
西夏扁壶形制设计与游牧文化变迁
《陶瓷学报》2024年第6期1276-1284,共9页邹晓松 王若玉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20年)基金(20WT02)。
西夏陶瓷是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西夏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的具象化符号,西夏扁壶形制既保留了皮囊壶的传统造型,又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造型特色杂糅汇聚,最终构建了具有多元一体融合形式的陶瓷造型,实为西夏游...
关键词:西夏扁壶 形制设计 游牧文化 不竭动力 
从蒙古奶茶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工会信息》2024年第24期36-39,共4页陈天佑 杨郁欣 
蒙古族嗜饮的咸奶茶是中原饮茶文化同草原游牧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大致初成于元而盛行于明中后期。在清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关于蒙古族饮奶食肉习俗的描述往往陷入华夷之辨的窠臼,成为象征蛮夷落后的“腥膻”意象。
关键词:草原游牧文化 华夷之辨 明中后期 饮茶文化 清代以前 蒙古奶茶 蒙古族 交往交流交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