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

作品数:2738被引量:5882H指数:3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杨珠游修龄汤陵华邓小华曾雄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农业考古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粤北、粤西的稻作文化——以曲江石峡、封开杏花河遗址为中心
《农业考古》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张巨保 
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栽培稻遗存,以曲江石峡文化遗址和封开杏花河文化遗址为代表,两者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都发现了栽培稻遗存,这些稻作遗存为研究岭南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据。由粤北传播而来的石峡古稻在杏花河地区实...
关键词:曲江石峡遗址 封开杏花河遗址 稻作文化研究 
论稻作农业与岭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
《农业考古》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韩恩瑞 孔婷婷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4RW166)。
距今5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在岭南地区传播扩散进程加快,形成了石峡文化和其他一些小规模农业群体。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史前文化交流格局转变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广西影响广东变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原有东西向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南北向的...
关键词:岭南 稻作农业 文化格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关于拟开设“稻作文化研究”专栏的启事
《农业考古》2024年第4期208-208,共1页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考古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和栽培稻植硅石,先后入选“2012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为贯彻落实习近...
关键词:文物考古工作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作文化 考古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文明起源 栽培稻 仙人洞 
关于拟开设“稻作文化研究”专栏的启事
《农业考古》2024年第3期178-178,共1页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考古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和栽培稻植硅石,先后入选“2012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为贯彻落实习近...
关键词:文物考古工作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作文化 考古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文明起源 栽培稻 仙人洞 
哈尼梯田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及其变迁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23年第4期50-58,共9页黄绍文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项目编号:18BMZ06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记忆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为例”(项目编号:19YJC860022)
哈尼梯田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哈尼族在长期的梯田稻作品种改良活动中培育了数百个传统品种,形成资源。但是,自20世纪末期以来,在杂交稻新品种的冲击以及经营梯田产出效益与投入劳动力价值倒挂的影响下,具有生物多样...
关键词:哈尼梯田 稻作品种资源 生物多样性 丧失 
海南岛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及意义被引量:4
《农业考古》2022年第6期7-13,共7页黄超 吴传仁 王明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南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考古”(项目编号:20CKG002)。
本次在海南岛的5个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采样和浮选工作,除首次发现了海南岛史前时期的稻作遗存外,还发现了块茎类和其他种属的野生植物种子。就浮选结果来看,海南岛史前遗址的生业经济主要还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而稻作遗存的发现对探讨...
关键词:海南岛 史前时期 植物考古 稻作农业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稻作蕴含的土地伦理
《农业考古》2022年第6期245-251,共7页赖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少数民族生态观与农业生态文化构建探索”(项目编号:17YJAZH0037)。
适应云南南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西双版纳傣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来源。在稻作生产对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傣族不仅将土地视为具有生命的存在,也将神(自然圣境)、动物和人纳入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其稻作生产中蕴含的多元土地生命协...
关键词:傣族 稻作生产 土地伦理 
泰国稻作起源探究以及集体稻作的影响
《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210-219,共10页陈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项目编号:20JJD770010)。
自古以来稻作业一直在泰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泰族在长期稻作实践中逐步掌握物候、历法等知识,不断改进农具,积极使用畜力,使得农业生产力提升,促进了其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由原始粗放农业向封建集体劳作转变。在此过程中,通过共同劳动形...
关键词:泰国 稻作起源 共同劳作 民族共同体 
“琅琊之稻”考论
《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杨子博 
“琅琊之稻”是古琅琊地区的著名农业物产,具有4000多年的种植史,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潍坊、青岛、日照和临沂等地,即潍水(潍河)、胶莱河和沂沭河流域。古琅琊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琅琊稻的优良品质。其代表性品种主要有汉...
关键词:琅琊 琅琊稻 稻作史 
太湖以东地区的史前稻作农业与人类适应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21年第6期47-56,共10页生膨菲 周宜静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9ELS006)。
本研究利用太湖以东考古遗址出土的炭化大植物遗存,结合相关聚落调查与环境考古研究成果,尝试探讨该地区马家浜文化至广富林文化时期(距今7000—3800年)的稻作农业发展与人类适应。结果表明,全新世长三角滨海地带的水环境变化深刻影响...
关键词:太湖以东 稻作农业 史前 水环境 人类适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