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文化

作品数:51被引量:6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石裕勤王秉钦张秀玲周延朱圣元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化产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文教资料》《寻根》更多>>
相关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研究性学习”导向下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与教学实践——以“英语人名文化探究”课题为例
《现代教学》2024年第13期88-89,共2页胡思艳 
本文以“英语人名文化探究”课题为例探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教师应从核心学科产生的真实情境问题出发,设计驱动问题、统领问题、相关问题链和任务链,在项目中让学生充分第自主学习,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英语人名文化 
从白鹤梁题刻的同名用字看古代的人名文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4期79-82,共4页李利芳 
重庆市语言文字科研项目“白鹤梁题刻异体字研究”(项目编号:yyk22212)阶段性成果。
白鹤梁题刻留有宋以来的300多位文化名人,题刻人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一些人名同名现象,该现象共包含了19位名人,9个名字。这些相同的人名,其用字都蕴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古人希望后人继承祖业、光...
关键词:白鹤梁题刻 人名 文字 文化 
汉字分析视角下的人名文化探析
《文化产业》2022年第13期86-88,共3页周素焕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进行细致的资料搜集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探析人名中的文化现象。研究发现公元2000年前后,男女人名用字虽然有趋同和交融之势,但仍存在显著的区别特征,同时发现人名中还具有玉文化、女性文化、...
关键词:数据统计 区别特征 资料搜集 文化探析 人名用字 汉字 分析视角 
通过文本细读,实现深层理解——《铁杵成针》一课教学谈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年第3期81-84,共4页杨峰权 汤佳雯 
《铁杵成针》的教学,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深层理解。具体路径是:抓住“磨针溪”,读懂教化的价值;关注“读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古今异义;探究“磨杵”,感知夸张的表达效果;放大“问之”,培养文言语感;追问“太白”,了解古代的人名文化。
关键词:文本细读 文言字词 文言语感 人名文化 《铁杵成针》 
杨译版与霍译版《红楼梦》人名的英译对比——基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被引量:3
《文化产业》2020年第3期1-6,共6页刘婧妮 张琰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LX201621)。
以乔治·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理论为参照,研究与比较杨宪益夫妇、霍克斯和闵福德《红楼梦》译本中的558个人名及外号等,指出跨文化阅读中文化缺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为减少阅读障碍、增进理解与美学感受而采取的翻...
关键词:文化缺省 翻译补偿 《红楼梦》 人名文化 
中华文化一体格局下的维吾尔人名文化刍议
《文化学刊》2019年第2期219-220,共2页马小玲 
新疆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语言接触下的新疆民汉语言普遍现象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0160516);校级文科基地项目--古代丝绸之路东段非汉文文献研究叙录(项目编号:032017B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维吾尔人名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体格局下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章以文化语言学理论为指引,对维吾尔人名文化的特征、来源、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证明维吾尔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华文化 维吾尔 人名文化 
乌克兰人名文化内涵历时研究
《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1Z期162-163,165,共3页高园园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中俄信息型文本换译机制研究”(2018M39);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度校级青年项目“典籍外译文本换译法文化理据研究”(18XWC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名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人类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密切相关。乌克兰人的名字和姓氏是研究乌克兰人民语言,历史,精神物质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笔者将以时间为纵轴,历时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乌克兰人名字的构成规则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乌克兰人名 文化 内涵 
中日两国人名文化比较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53-57,共5页郭婷婷 
人名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功能,除了标记社会个体而外,它还具有强大的替代功能。人名蕴含着一个民族文明的精华,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文化心理。人名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中日人名 社会功能 文化功能 命名方式 异同 
在古今演变中探究人名的文化底蕴——读王建华的《人名文化新论》
《博览群书》2013年第12期58-60,共3页杨剑龙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就认为:文化是社会入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是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20世纪,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人名具有丰富的文化...
关键词:人名文化 王建华 文化底蕴 古今演变 人的存在方式 社会生活 17世纪 20世纪 
中日人名文化的比较研究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年第3期88-89,93,共3页邓仁有 
山西省教育厅“旅游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课题(项目序号:2012037)
人生来就要起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人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名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和镜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命名文化的探析、研究,试图在一定意义上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日姓名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文化 取名艺术 取名原则 取名忌讳 取名时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