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

作品数:1355被引量:31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建国陈晓明丁帆董兴华郑艳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究张晓风散文中的情感世界
《文学教育》2018年第29期118-119,共2页章子钰 
张晓风作为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笔触之间流淌着温情与感动,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人生的感悟;不仅书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且融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通过阅读她的散文,我们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和...
关键词:张晓风 散文作品 情感因素 乡愁 
裘山山《你看不到的风景》出版
《文学教育》2016年第1期191-191,共1页
裘山山《你看不到的风景》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裘山山最新的和经典的散文作品,在娓娓道来中透着一个知识女性的机智和幽默。这本散文集中,有些文章是记事状物的,即便看来只写一些“小事”,也都真情浓烈,意蕴丰厚...
关键词:文艺出版社 裘山山 风景 女性情感 散文作品 知识女性 故事情节 当下生活 
试析川端康成散文作品中的物哀之美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2年第7期38-39,共2页李洁羚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历来被广泛研究,但着重点均在其小说创作。其实他的散文成就亦不逊色于小说,从中深刻反映出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依据叶渭渠对"物哀"思想结构层次的划分,可将川端康成散文中体现的...
关键词:川端康成 散文 物哀  
温暖的记忆——评王棵的《重任在肩的玉米》
《文学教育》2011年第1期19-19,共1页叶立文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但凡涉及作者乡村记忆的散文作品,大多不脱感念故人、追忆往昔的叙事模式,而步步回首、一唱三叹式的吟咏笔调,又常常令作品呈现出一派悲戚惆怅的审美气象。读多了,自然会对作者的情感真实和审美旨趣产生怀疑,莫...
关键词:记忆 玉米 温暖 散文作品 审美旨趣 阅读经验 叙事模式 情感真实 
生命的悲歌——评吴佳骏的《黄昏的掌纹》
《文学教育》2010年第19期18-18,共1页叶立文 
在当代文学史上,以书写乡村记忆为主旨的散文作品颇为流行。但以如此沉痛哀婉的笔调,叙写自我存在之殇及弃乡情愫的作品却并不常见。尤其是与乡土文学中惯有的怀乡主题相比,《黄昏的掌纹》显然更倾向于对乡村负面因素的书写。一般而...
关键词:掌纹 黄昏 吴佳骏 悲歌 生命 散文作品 当代文学史 自我存在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被引量:1
《文学教育》2010年第14期14-15,共2页熊志敏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伟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熔铸百家,“含英咀华”,出神入化,时时闪耀着独特精神的光辉,令人耳目一新。他对发展和完善古代散文的体裁种类和艺术形式,对丰富散文的表现方法和文学语言,做出...
关键词:散文家 艺术特色 韩愈 表现方法 艺术形式 古代散文 文学语言 散文作品 
《那树》对生命与生存的哲学追问
《文学教育》2009年第18期118-119,共2页薛城 
人与树的关系,说到底,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保护、古老的道德理念与现代文明心态之间既为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哲学关系。对于因人为原因而葬身的大树,作者是充满哀伤和缅怀之情的。人们何时才能不干这灭树毁绿的傻事?爱树就是爱...
关键词:哲学追问 散文作品 生命 语文教科书 叙事风格 王鼎钧 艺术性 思想性 
《背影》教学札记
《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112-112,共1页田值永 李秀平 
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朱白清先生在他不很长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其中《背影》一文是不着粉黛,纯用白描的诚朴之作,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为什么...
关键词:《背影》 教学札记 《荷塘月色》 现代散文 散文作品 《匆匆》 艺术价值 抒情散文 
陶渊明散文艺术管窥
《文学教育》2008年第20期37-37,共1页颜仁学 
与诗歌相比,陶渊明散文作品不多,但文风独特,不仅与当时主流文学风格迥异,而且在散文史、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陶渊明没有写过纯粹的如先秦诸子散文般的说理文,其今存散文大略可分为说明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类。其说明文主要是诗序...
关键词:散文艺术 陶渊明 先秦诸子散文 《桃花源记》 散文作品 文学风格 抒情散文 说明文 
基于高考下的散文教学实效性探究
《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58-60,共3页胡杨林 
散文作品的阅读最能体现人文性的特征,最能提升人格、陶冶情操,最能对学生起到文化的构建的作用,也最能考察一个人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因此,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都以散文为阅读材料,用主观试题的形式考察考生的能力...
关键词:散文作品 教学实效性 高考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 文学作品 陶冶情操 个人体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