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

作品数:1884被引量:3000H指数:2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舒红跃李振纲钱志熙杨晓萍张泽鸿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祝福》:“第二次绝望”与鲁迅的文学行动被引量:1
《鲁迅研究月刊》2024年第3期17-25,共9页蔡洞峰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鲁迅‘文学与革命’传统范式转换与关联研究”(2023AH050452)阶段性成果。
《祝福》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两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开启了作者彷徨时期的反省之路。鲁迅通过文学行动呈现自我现实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在绝望中寻路的价值探索,折射出经历了“第二次绝望”之后的鲁迅文学行动及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 《祝福》 文学行动 生命哲学 
电影《寻梦环游记》与文学作品《焚巾曲》的文化相似性比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25期12-16,共5页侯德忠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讲述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人生命哲学的电影,《焚巾曲》是一部描述中国苗族人生历程及人生价值的丧葬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存在着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差异,却在祭祀习俗的呈现、死后世界的想象、生命...
关键词:《寻梦环游记》 《焚巾曲》 祭祀习俗 亡灵世界 笙鼓之地 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文学教育》2022年第24期35-37,共3页李建伟 范亮亮 
山东省教育改革项目《红色文学经典融入专业教学的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M2021128)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开始觉醒,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的批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的发现,由对人的表层自我的描绘转向了深层自我的书写,而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学 柏格森 生命哲学 直觉 绵延 
读《永生医院》,想象“永生”——从“写什么”说到“生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70-81,共12页刘纳 
文章以郝景芳在《永生医院》中遭遇到的“永生”问题为切入点,在中西方生命哲学的大背景下,对当代科技手段制造出来的“新人”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从中国传统的“生生”哲学出发,深入剖析了以...
关键词:《永生医院》 郝景芳 科幻文学 中西文化 生命哲学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被引量:1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39-44,共6页侯敏 于千尧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左翼文学思想演进与俄苏话语资源”,项目编号:LQN202035;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左翼文学对高尔基接受之考辨研究”,项目编号:L20BZW006。
从鲁迅一生的文学创作来看,“死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它不仅是鲁迅个我的精神象征,也是其审视民族国家命运的重要命题。从死亡意识的缘起与流变来看,鲁迅由生活经历、生命体验生发出个体死亡意识,后经不断思考发展到对民族国家...
关键词:鲁迅 文学创作 死亡意识 生命哲学 
奇幻底色、哲学思考与人性观照——论西方儿童文学对炼金术文化资源的汲取被引量:1
《昆明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14-21,共8页魏紫荆 
炼金术是西方文学重要的创作资源之一,其独特魅力不仅吸引着成人,也吸引着儿童。炼金术的神秘魔幻色彩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点金石、咬尾蛇等意象符号使得习惯具象思维的儿童把握炼金术内涵成为可能,复杂的哲学内涵与科学联结,为作家...
关键词:西方儿童文学 炼金术 意象符号 循环隐喻 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视野中的《人世间》
《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39-48,共10页黎秀娥 
2020年春的一场疫情把"生命"这个长期被知识和经济等遮蔽着的最根本的问题重新推到人类面前,不仅重构着人们的生活重心,也刷新着文艺评论的视角和方法。拨开理论的迷雾,回到生命现场审视生命中的问题,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中重读当下的文学...
关键词:生活重心 文艺评论 《人世间》 文学作品 生命哲学 哲学视野 
基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小王子》中的爱与责任
《青年文学家》2020年第11期102-103,共2页贾英晓 
《小王子》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从一名飞行员的身份讲述了小王子在不同星球中历险的奇特经历。本文基于生态文学视角探讨了《小王子》中的爱与责任,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方面阐释其中的具体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学 《小王子》 生命哲学 爱与责任 
从身体经验到时代悲歌:论萧红文学书写中的“冷”
《铜仁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48-54,共7页历伟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2018M630391)
学界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细部考察已较为整全,但对贯穿其文学创作和思想活动的重要载体——“冷”意象的系统研究却仍有推展空间。萧红在创作活动中对“冷”意象的自觉调用,无疑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主体经验的密切笼罩相关;而20世...
关键词:萧红 “冷”意象 身体经验 国族命运 生命哲学 
回到五四,回归文学,立足文本——评田建民《启蒙先驱心态录:<野草>解读与研究》被引量:2
《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9期93-96,共4页阎浩岗 
由于内容隐晦、表达曲折、语言陌生化程度高,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最难解的作品。虽然只有薄薄一册,连同卷首题辞不过24篇短文,解读它的论著却有很多,专门解读《野草》的国内外专著就不下十几种。有关论文则达一千多篇。其解读方...
关键词:《野草》 散文诗集 语言陌生化 解读方式 思想解析 个人情感 生命哲学 回归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