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取士

作品数:80被引量:10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许结贾丹丹张蕊张永芳李子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南宋初期诏令与文风的演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217-217,共1页彭民权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伽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关键词:历史语境 时代特性 史料来源 诏令 南宋初期 诗赋取士 北宋后期 两宋之交 
情调
《党员生活(湖北)》2022年第23期53-53,共1页杨崇演 
情调,是一个词。它是个什么词呢?它应该是沉醉于小我而又超乎小我的美好的词。诗词曲赋,兴之所至,脱口而出,各有各的情调。诗者,古人说,可以兴、观、群、怨,多有情调呀。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
关键词:诗词曲赋 孟郊 身份地位 诗赋取士 光宗耀祖 进士 情调 马蹄疾 
情调
《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13期50-51,共2页杨崇演 
情调,是一个词。它是个什么词呢?它应该是沉醉于小我而又超乎小我的美好的词。诗词曲赋,兴之所至,脱口而出,各有各的情调。诗者,古人说,可以兴、观、群、怨,多有情调呀。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
关键词:诗词曲赋 孟郊 身份地位 诗赋取士 光宗耀祖 进士 情调 马蹄疾 
诗意人生,唐诗的一道绚丽晚霞
《民间传奇故事》2022年第11期42-43,共2页何咏 
唐诗的高峰在盛唐,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们,以非凡的才情和技艺开启了一场诗歌的盛宴,呈现出了恢宏的盛唐气象。晚唐诗坛,虽然是唐诗的终结篇章,但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例如雍陶,以诗歌谱写了诗意的人生,为灿烂的“一代文学”唐...
关键词:诗意人生 盛唐气象 雍陶 唐诗 录取标准 李白 杜甫 诗赋取士 
论毕仲游的“诗赋取士”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4期49-51,共3页曹宇峰 
北宋时期,官员们围绕科举中的进士科应该采用“诗赋取士”还是“经义取士”的考试方式长期争论不休。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亲历者和科举工作的参与者,毕仲游指出,比较而言,“诗赋取士”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取才效果、考试题目、学识水平、...
关键词:诗赋取士 经义取士 科举制度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35-41,共7页王兆鹏 胡玉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12&ZD154)。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将诗赋取士改成经义取士,这一改革举措,在元祐更化时引起了争议。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支持经义取士,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支持诗赋取士,双方由此产生政治分歧。产生这种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希望通过控制科举取士...
关键词:洛蜀党争 程颐 苏轼 诗赋取士 经义取士 
唐诗的奇妙作用(上)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6期61-61,共1页牛锐 
古语说"歌言情,诗言志",古人也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抒发感情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
关键词:诗言志 诗可以兴 士子 身份地位 唐诗 诗赋取士 言情 光宗耀祖 
唐诗的奇妙作用
《初中生》2020年第1期19-21,共3页老牛 
唐代以诗赋取士——诗歌写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有人做过计算,现代人如果考中公务员,那么他这一生得到的工资、津贴等各种收入福利,差不多等于400万元人民币.唐代进士的待遇也绝不比现代公务员差,但很多人...
关键词:身份地位 诗赋取士 唐诗 光宗耀祖 进士 公务员 现代人 唐代 
唐诗的奇妙用处
《学生·家长·社会(上)》2019年第9Z期9-10,共2页刘芹 
古语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怨。”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抒发感情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封...
关键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诗 妙用 诗可以兴 诗赋取士 身份地位 孟浩然 诗言志 
唐代明经、进士取士设置下的经、文关系考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37-45,共9页彭健 龙姗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C[2018]038)
作为唐代科举考试代表的明经、进士二科,起初止试策,明经课经策;进士试文策,科举取士经、文并重。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取士设置逐渐向重经轻文倾斜。永隆二年,二科分别试以帖经和杂文,取士趋向重文轻经,甚至出现科举取士重...
关键词:取士设置 经、文并重 重经轻文 重文轻经 诗赋取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