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转换

作品数:17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精华仲红卫李遇春李茂民车明明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雕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求索》《肇庆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比较诗学视域下《狼图腾》翻译中的诗学转换被引量:1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7期69-74,共6页车明明 刘云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1YJA740003)。
作为文学和人文研究的手段,比较诗学旨在对比和揭示不同文化间研究对象的一般理性特性、规律及原则,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也着眼于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对比性探究,因而比较诗学可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比较诗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认...
关键词:比较诗学 《狼图腾》 诗学转换 诗学对等 
期待汉语新诗的未来
《诗选刊》2023年第2期1-1,共1页敬文东 
新诗已走过百年历史。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汉语历经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洗礼,不断增强词语的分析性能。现代汉语因此有能力深入并描述世界的细枝末节,处理琐碎、繁杂的现代经验。现代诗人乐于冷静地沉思,他们竭力延伸视力,锻造诗艺,以此抵达...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 现代诗人 汉语新诗 诗学转换 诗艺 百年历史 现代汉语 个人化 
当代诗歌的代际诗学转换被引量:1
《广州文艺》2018年第5期132-140,共9页赖彧煌 
当代诗歌显然是一个歧义重重的概念,它分享了“当代文学”定义上的种种疑难和驳杂。本文的当代诗歌指向自1980年代以来绵延近四十年的现代诗潮,这个内部众声杂竞、
关键词:当代诗歌 诗学转换 代际 当代文学 80年代 现代诗 
意境的无竟之源与诗学转换被引量: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75-80,共6页支运波 
从词源学和生存美学角度审视意境,提出意境直接源自庄子的无竟观。意境与无竟之间存在的美学同质和诗学转换关系。它们两者的这种关系在于:一是王弼在言意关系中融入象与情突破了人生境界向诗学境界转换的束缚,二是意境是体道生成的无...
关键词:意境 无竟 言意关系 审美转换 
“象”的诗学转换——象思维视野下刘勰“文道”说新探
《唐都学刊》2015年第4期80-86,共7页厉运伟 
"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具有的原发创生性,使其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具有本源性的意义。刘勰从形而上的角度讨论文的起源,他吸收了《周易》的思维方式,对原本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易象"进行诗学的处理和解释,使易道之象所具...
关键词: 易道之象 诗道之象 转换 刘勰 
《宝砚庄》:从地域文化到地域文学的诗学转换被引量:1
《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1-2,共2页鲍昌宝 
《宝砚庄》以西江流域的一个村庄为中心,塑造了大量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人物,展示了大量肇庆地区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和文化意蕴,其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方面,为我们探讨地域文化向地域文学的诗学转化提供了可供研究的范本。
关键词:《宝砚庄》 地域文学 诗学转化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被引量:7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36-150,160,共15页李遇春 
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407)项目"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完整地经历了由"现代"向"当代"的转型过程,其中隐含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内在诗学转换的逻辑进程。从身份角度考察,这一转型表现为一种由"多"归"一"的蜕变。郭沫若建国前的主要身份有三种:诗人、学者和社会政治活...
关键词: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 创作转型 诗学转换 新台阁体诗词 
论《文心雕龙》言文观的诗学转换
《理论月刊》2007年第4期142-144,共3页严平 
刘勰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言文观,并对传统的言文观作了新的解释,使之走向了纯粹的诗学。在对语言的宏观观照中,刘勰开辟了文人现实功利之外的新的精神家园;在对语言外在修饰的探讨中,刘勰树立了文章语言的新标准;在语言文采形成产生的...
关键词:言文观 诗学转换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求索》2005年第10期172-174,共3页欧阳文风 周秋良 
宗白华意境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极不利于意境理论生成的现代诗学语境下,宗白华的意境研究很好地填补了现代诗学研究的空白;2.现代诗学涌现出“西化”思潮,宗白华意境研究既能立足于本土诗学,又能有机地消...
关键词:宗白华 意境理论 “化西” 诗学转换 
“言意之辨”从哲学和玄学向诗学的转换——论刘勰的言意观被引量:5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03-107,共5页李茂民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
关键词:言意之辨 诗学转换 文心雕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