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化

作品数:62被引量:158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戴庆厦王希杰谢翠玲孙永兰杨荣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商洛学院学报》《牡丹》《语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史记》位移动词的发展及其历时变化——以“入、出、往、来、去、至”为例
《喀什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81-87,共7页张雨涛 
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对上古汉语知识库的出土文献词汇语法研究”(22JJD740003)。
位移类动词在上古汉语内部不同阶段发展面貌是不同的。以“入、出、往、来、去、至”6个表路径义动词为个例,纵向考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5部典籍的使用情况,变化最显著的是:位移类动词的E型在汉代用例更为丰...
关键词:《史记》 位移动词 内部发展 双音节化 
当代汉语词汇的音节发展趋势及词法模式研究
《现代语言学》2024年第7期948-959,共12页胡皓翎 
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关注。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方法,考察当代汉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2010~2022)的音节分布及发展趋势,并探讨双音节化过程中的词法模式问题。
关键词:双音节化 词法模式 音节分布 发展趋势 数据挖掘 
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及管控力——兼反观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
《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2期2-15,126,共15页戴庆厦 许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南及周边省区汉语虚词时空立体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1&ZD291)。
藏缅语普遍存在双音节化,双音节化是藏缅语的共同基因。论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特别是分析性眼光,以藏缅语族语言的大量语料为依据,描写、分析了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指出:藏缅语的双音节化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是在内部动因和外...
关键词:藏缅语 双音节化 反观 汉语 
碧约哈尼语双音节化的类型及产生机制被引量:1
《民族语文》2020年第1期76-82,共7页经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切弟哈尼语调查与比较研究(18YJC740034)”的资助。
碧约哈尼语的语音构造存在双音节化的倾向。本文分析碧约哈尼语双音节化词语的四个主要来源,包括单音节词加前缀、两个单音节词根合成新词、双音节语素构成四音节复合词和借入新词等,并论述其产生的主要动因与语言类型、音节结构、韵律...
关键词:碧约哈尼语 双音节化 类型 
分析性语言的单音节性与双音节化——以景颇语为例被引量: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18-23,共6页戴庆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使用分析性眼光,通过对景颇语单音节性和双音节化属性的分析,以及景颇语与亲属语言的比较,解释二者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什么关系,以及各自在构成分析性属性中的地位及其实现途径。文中认为:单音节性是分析性语言的核心特点,双音节化...
关键词:分析性 单音节性 双音节化 景颇语 
兰木壮语两字连读变调与词汇双音节化关系探析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118-123,共6页韦运益 
兰木壮语两字连读时是否发生变调具有区分词和短语以及"双义词组"所包含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功能。两字连读变调不仅是语音层面上的语流音变,也是壮语在双音节化历程中,自身利用声调变化来创造新词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兰木壮语 连读变调 双音节化 
日本留学生汉日同形词学习的偏误分析被引量:2
《现代语文》2018年第4期155-159,共5页盛书琪 
汉日同形词是汉日两语同源共生的产物。受母语负迁移和对汉语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影响,日本留学生在这一语言项目的学习和运用上常常出现诸如字形、意义、生造词等诸多类型的偏误。文章结合日本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有关汉日同形词偏误语料...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 偏误 类型 双音节化 
声训衰落原因试析
《武陵学刊》2017年第2期113-117,144,共6页张国良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语语源学史研究及汉语同源词汇纂"(200909)
声训在两汉时期达到鼎盛,而后逐渐衰落,如今已少有学者使用声训解释词语。从传统语文学角度分析,声训在发展中受到经学、训诂学、语音学、词汇学和词典编纂等多方面的影响,再结合现代语源学发展和人类认知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声训的衰...
关键词:声训 经学 双音节化 语源学 
古汉语词“厮”的使用情况探析
《牡丹》2017年第1X期12-14,共3页刘建权 
古汉语词'厮'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宋代之前'厮'主要是指仆役,宋元时期出现了相互义及戏称或蔑称的小孩、小子义。之后,'厮'的词汇义开始虚化,类似于词缀。'厮'的相互义在闽南和太古等方言中仍有保留,普通话中主要存在于固定词语中。'厮'...
关键词:双音节化 副词义 口语色彩 语法化 单音节词 汉语词 同义词连用 《儿女英雄传》 使用情况 
关于“N的V”结构下的心理动词特点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79-81,共3页乔玉伟 
"N的V"结构是动词的一种非范畴化现象,是动词名物化的一个重要的佐证结构。作为动词范畴中的小类——心理动词,在语义上和语法规则上都区别于那些具有典型动词特征的词语。根据调查,大部分的心理动词都可以进入"N的V"结构,但是仍然有一...
关键词:心理动词 “N的V”结构 双音节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