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论

作品数:90被引量:14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汪高鑫李宗桂杨晓红胡义成吕锡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相感与相分的中和:司马光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吸收与转化
《衡水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52-61,共10页魏涛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北宋儒者对董仲舒思想的吸收与转化乃是董学史非常重要的一页。司马光身处北宋中期的社会大变革之中,他通过对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借重和中和思想的介入,有效实现了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时代性转化,在协调天命与人事的...
关键词:董仲舒 司马光 天人相分 天人感应 董学史 
董仲舒自然哲学的四重维度及其对天人感应论的调适被引量:1
《衡水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53-59,共7页崔锁江 白立强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0ZX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16JJD720004)。
董仲舒自然哲学可以划分为自然论、天论、天人感应论、十端论四重维度。“自然”标志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逻辑性。天论则存在着自然之天与神明之天的二重性。神明之天通过自然之天显示出“天意”“天命”。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自...
关键词:董仲舒 自然 天人感应 天论 阴阳五行 十端 
析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被引量:2
《衡水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3-7,119,共6页成中英 
中国哲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体。关于天人之际的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思想,之后子思、孟子、荀子都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代的张载,则将其发挥成为“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论,这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有其历...
关键词: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人存原则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初心及其异化--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义》及其后
《德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19-22,27,共5页段方乐 秦修业 李安 
董仲舒建构“天人感应论”的直接目的是为西汉皇权的合理性提供依据。不过,在其实践中产生了违背初心的政治后果,甚至走向动摇西汉皇权的一面。当“天人感应论”在两汉之际演变为“谶讳之学”的时候,它已经完全异化为愚弄人民的工具。...
关键词:董仲舒 天人感应 谶讳神学 异化 
论王符的“天人新义”——兼与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比较被引量:1
《天中学刊》2020年第4期22-31,共10页李晓敏 
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6CZX026)。
王符的“天人新义”是其治道思想的哲学基础。王符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中人天以气相通的思维模式,保留了神的人格性,以此来对现实政治进行最后的监理。但同时,王符在天人关系中又突出了人的作用,凸显了民本思想,同时剔除了谶...
关键词:王符 董仲舒 天人关系 
贵州文化生态下的苗族吉祥图案研究被引量:1
《艺术品鉴》2019年第8X期158-160,共3页王诚睿 
从贵州文化特征的角度分析苗族吉祥图案的内涵,以贵州文化特征下的吉祥观念为出发点,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对图案的影响。深入研究苗族吉祥图案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与应用价值,为贵州吉祥文化与图案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天人感应论...
关键词:吉祥观念 贵州文化生态 天人感应论 
汉代象数易学的两个面向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19年第1期66-67,共2页李元骏 
汉代象数易学一直被认为疏于义理。这一类批评,可以追溯至王弼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一段经典论述:“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
关键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宇宙生成论 天人感应论 周易略例 义理 经典论述 《易传》 
宋学背景下苏轼的文化性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8年第8期7-14,共8页宋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苏轼正处宋学产生的阶段。汉学重道德伦理而疏于哲学论证,元气论和天人感应论相对粗糙;又坚持注不驳经、疏不破注,无法跟随...
关键词:宋学 文化性格 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天人感应论 哲学论证 道德伦理 佛道思想 
张九成基于心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被引量:3
《周易研究》2018年第4期79-84,共6页李春颖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张九成心学思想研究"(14ZXC023);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项目:"张九成心学思想研究"
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
关键词: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探赜索隐 慧眼独具--读《王通评传》
《理论与现代化》2018年第2期67-72,共6页方克立 陈寒鸣 
王通(580—617年)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由农奴制向自由租佃的地主制转变的关键时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抛弃了原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提出了以"道"和"理"为核心的新思想、新哲学,为...
关键词:王通 中国封建社会 索隐 评传 天人感应论 统治思想 宋明理学 中国历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