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结构

作品数:29被引量:8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雪香徐南平张桂华潘华盛岳洪彬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博物院黑龙江省气象中心更多>>
相关期刊:《东方考古》《华夏考古》《世界农业》《农业技术经济》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西安杜城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揭示的关中多元农作物结构的发展过程
《第四纪研究》2025年第1期255-266,共12页夏欣雨 田多 强玉为 夏培朝 种建荣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批准号:2022JZDZ0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批准号:22VRC032);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批准号:2024-267)共同资助。
关中地区是旱作农业的重要区域之一,诸多研究为揭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史前时期,缺乏历史时期的研究,还缺乏针对同一遗址的多时代综合研究。位于关中中部的杜城遗址集中发现了仰韶晚期、...
关键词:植物考古 关中平原 农业 仰韶文化 秦汉时期 唐宋时期 
江苏地区两周时期的农作物结构及其区域差异考察
《东南文化》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黄苑 吴文婉 张华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兴化蒋庄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20&ZD252)子课题“蒋庄遗址生业经济与环境研究”;2023年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江淮东部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物考古研究”(JoLnRLESA202305)资助。
农业生产是江苏地区两周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组合从商晚期的稻、粟、黍发展至西周时期的稻、粟、黍、小麦、大麦和大豆,其中粟和小麦两类旱地作物在部分聚落中都出现了强势发展的趋势。北部徐海地区两周时期存在着旱作农业和...
关键词:江苏地区 两周时期 农业 稻旱兼作 区域差异 
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农作物结构研究被引量:2
《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13-21,共9页郭林 张博 
汉水流域横跨南北两大文化区,是南北考古学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文采用简单统计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量化角度来讨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区域间农作物结构的异同。我们认为史前时期汉水流域考古遗址的农业结构存在着差异性。上...
关键词:史前时期 汉水流域 农作物结构 统计分析 
商周时期徐海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初探——以徐州庙台子遗址植物遗存分析为例被引量:3
《中国农史》2021年第6期38-48,共11页吴文婉 原丰 田二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资金支持项目“贾汪庙台子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南京博物院2020年度科研课题“江苏地区周代农业的区域分异研究”。
徐州庙台子遗址的浮选工作发现了商晚期至汉代的粟、黍、稻、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遗存。量化结果表明,以粟、黍和小麦为代表的旱地作物是庙台子聚落农业种植中最重要的部分,水稻和大豆始终处于补充的角色。各时期旱地作物的情况有所变化...
关键词:徐海地区 庙台子遗址 商周时期 植物大遗存 农作物结构 
云南滇池地区石寨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结构研究——以晋宁河泊所遗址植物遗存分析为例被引量:5
《中国农史》2021年第2期36-47,102,共13页杨薇 蒋志龙 姚辉芸 陈雪香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滇文化核心区考古发掘”;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科研经费;“石寨山古墓群20142018年考古工作计划”(文物保函[2014]2077号)阶段性成果。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是一处重要的石寨山文化聚落遗址。2014年,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浮选工作。浮选发现了小麦、稻、粟、黍、大豆等炭化谷物和大量的稻基盘,以及丰富的杂草种子。在炭化谷物中,稻、小麦和粟的数量百分...
关键词:青铜时代 河泊所遗址 石寨山文化 植物考古 农作物结构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7)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6
《东南文化》2020年第3期112-121,共10页杨凡 段绮梦 张小雷 靳桂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417711230)”资助。
金寨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该遗址2017年的浮选和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粟是金寨聚落主要的农作物,其次是水稻,这与淮河中游其他遗址的情...
关键词:金寨遗址 植物遗存 大汶口文化晚期 龙山文化 农作物结构 
河北邢台赵村遗址出土商代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3
《华夏考古》2019年第1期87-93,102,共8页王祁 史云征 
“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8M631676)
赵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是一处商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出土4534粒粟、68粒黍、267粒大豆、17粒小麦、1粒水稻,以及大量农田伴生杂草,显示出典型旱作农业特点赵村遗址的浮选结果对我们认识商代邢台地区乃至整个商文化区的农业状...
关键词:赵村遗址 植物遗存 农作物结构 祖乙迁邢 商文化 
山东章丘黄桑院遗址2012年度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4
《东方考古》2018年第1期174-189,共16页张飞 王青 陈章龙 张昀 陈雪香 
本文系统分析了章丘黄桑院遗址2012年度发掘中采集的龙山、商周、汉及以后三个时期的浮选样品,着重讨论了各个时期的农作物结构及其历时性变化。结果表明从龙山到汉代以后,粟、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小麦的地位却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
关键词:黄桑院遗址 植物考古 农作物结构 
“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农作物结构变动分析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黄连云 
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下,中国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旱。本文通过分析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各地地方志所记载的气候和农业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明清时期,与同纬度和更为偏南的地区相比,成都平原维持相对温暖、湿润...
关键词:明清小冰期 成都平原 农作物结构 
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大司空村、新安庄三个遗址点出土晚商植物遗存研究被引量:15
《南方文物》2018年第3期124-131,共8页王祁 唐际根 岳洪彬 岳占伟 
安阳殷墟是晚商都城,经过对殷墟刘家庄北地、大司空村、新安庄三个地点进行系统浮选,我们不仅发现了殷墟遗址过去没有出土过的大豆遗存,且初步建立了殷墟以粟为主,以黍、豆为辅的农作物结构。殷墟的浮选结果可以代表晚商时期商文化圈农...
关键词:殷墟 浮选 植物大遗存 农作物结构 商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