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云

作品数:112被引量:662H指数:1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遗址龙山文化农业植物植物遗存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科学通报》《农业考古》《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海岱考古》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安徽凤阳古堆桥遗址商代农业生产的植物考古学观察
《农业考古》2024年第6期25-31,共7页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项目编号:41771230)。
通过对古堆桥遗址商代的植物大遗存进行浮选分析,显示农业是该遗址先民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也充分利用聚落周围野生可食植物性资源。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中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粟,黍和小麦都发现较少。农作物主要采用从茎秆中部...
关键词:古堆桥遗址 商代 农业 收割方式 作物加工 
洛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交流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来自苏羊遗址(2019)的植物考古证据
《南方文物》2024年第5期206-213,共8页杨凡 任广 谷向乐 杨琳琳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项目编号:41771230);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课题“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国家建立阶段人群、技术与生业研究”(项目编号:2024-CKJ-005)支持。
苏羊遗址是洛河中游的一处中心性聚落,由苏羊和下村两个区组成。从出土陶器来看,仰韶晚期阶段该遗址受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强烈影响。2019年度植物遗存分析揭示了文化交流背景下农业的变迁,尤其在农作物组合方面有清晰表现。本次浮选结果显...
关键词:洛河中游 苏羊遗址 文化互动 农业模式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2016)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南方文物》2024年第5期214-224,共11页吴瑞静 王芬 范宪军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项目编号:4177123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章丘焦家遗址发掘报告(2016—2017年)”(项目编号:18ZDA227);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0QNQT018)的共同资助。
焦家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该遗址从大汶口文化到汉代的农业和生业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浮选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农业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形成了以粟为主、黍次之的旱作农业,同时种植大豆和大麻。龙山文化基本延续了大汶...
关键词:焦家遗址 大汶口文化 生业经济 旱作农业 
淮河中游地区商代农业研究——以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为例
《江汉考古》2024年第4期133-139,共7页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2014~2016年发掘区)商代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显示,农业是先民主要的生计活动,聚落周围的野生植物资源可能作为食物的补充。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台家寺遗址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为辅,另有少量黍和小麦。以台家寺遗址为基础...
关键词:台家寺遗址 商代 农业 稻粟兼作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农业生产的初步分析
《海岱考古》2024年第2期172-185,共14页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国家自然基金“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41771230);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淮河流域商代大型居址与青铜手工业研究——以台家寺遗址为例”(20YJC78002)共同资助
通过对台家寺遗址浮选和植硅体样品的分析,获取了该遗址较为丰富的商代和周代以及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信息。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台家寺遗址农作物所占比例高于非农作物,表明农业生产在聚落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同时聚落先民也充分...
关键词:台家寺遗址 早期农业 收割方式 作物加工 
中原与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被引量:1
《华夏考古》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郭荣臻 曹凌子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41771230);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原与海岱地区夏商时期农业复杂化的比较研究”(JoInRLESA202205);郑州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提升工程“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高校考古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前裴李岗一裴李岗时代是中原与海岱地区农业酝酿与早期发展期,仰韶时代农业社会确立,麦遗存占有遗址数增加,但未得测年数据证实;龙山时代农业复杂化进程加速,强化型农业生产格局形成,多数系统植物考古研究的遗址中出土有麦遗存;二里头时...
关键词:中原 海岱 先秦 麦作 农业复杂化 
试论山东城子崖遗址岳石先民的生计策略
《农业考古》2024年第1期5-13,共9页葛利花 朱超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项目编号:41771230)。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
关键词:城子崖遗址 岳石时期 生业经济 
社会与环境因素影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食物选择
《东方考古》2023年第1期143-165,共23页董豫(文/校) 陈松涛 Stanley H.Ambrose 文德安 凌雪 高明奎 李振光 栾丰实 靳桂云 陈松涛(译) 董豫(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606);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项目(2020QNQT018)的资助
考古学文化通常是根据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遗址出土陶器组合的类型来定义的。一般认为,同一考古学文化有相似的文化传统、社会组织以及生活方式等。然而,在大汶口文化的不同遗址中,陶器组合、墓葬、房屋建造技术和生存策略等均存在一定...
关键词:食物 身份 稳定同位素 新石器时代 农业 中国 
龙山文化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研究——来自两城镇遗址的植硅体证据
《东方考古》2023年第1期121-142,共22页段绮梦 宋艳波 杨凡 宿凯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1230)资助项目
本文对两城镇遗址居住区灰坑中的植硅体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此讨论该聚落农业生产可能的管理模式。植硅体形态组合可以指示发生在聚落内的作物加工活动,也能反映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水分条件。结果显示,居住在丘陵地带的两城镇龙山文...
关键词:两城镇遗址 龙山文化 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植硅体 
宝墩文化早期的农业实践——来自大邑高山古城遗址的植物遗存证据被引量:1
《第四纪研究》2023年第5期1429-1443,共15页王潇滨 刘祥宇 闫雪 姜铭 周志清 陈剑 靳桂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批准号:4177123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批准号:2020YFC1521606)共同资助。
宝墩文化(4500~3700 a B. P.)是成都平原史前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成都市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30°27′09.5″N, 103°34′46.3″E)主体遗存属于宝墩文化早期,部分遗存早于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重要的史前遗址。本研究对该遗址2015~2017...
关键词:成都平原 宝墩文化 高山古城遗址 农业 作物加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