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观

作品数:21被引量:1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邓莹辉秦秋咀陈伯海谭德兴曹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艺术大观》《艺术品》《文化艺术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由“吟咏情性”审视宋祁与北宋诗歌变革之关系
《中国诗歌研究》2024年第1期46-59,共14页薛丽娜 
宋祁作为“后西昆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延续了宋初诗歌“吟咏一己情性”的观念,以作诗为“娱情乐事”。他对“吟咏情性”内涵的开拓与革新派理念展现出了共同的方向,即要求“情”之“实”与“广”,尤其是对“怨情”的接纳。衰病、徙边、...
关键词:宋祁 北宋诗学 诗歌革新 情性观 
儒家“情性”观简释被引量:4
《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151-158,共8页陈伯海 
情性问题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与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紧相关联的。自孔孟原儒起,将社会道德规范建立在人的情感生命的基础之上,并经由情感活动以探求人的本性乃至"天命"所存,构成两千余年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虽亦呈现为不同的形态与...
关键词: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情性一体 道始于情 致中和 
理学视域下的宋季诗学“情性”观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77-83,共7页邓莹辉 赵雨丝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之关系研究”(15BZW097)。
抒情言理是古代诗的本质属性。古代文学研究界普遍认为,宋诗主理,而宋季理学诗更是将此特点推向极致。但这种观点掩盖了宋季诗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实上,"吟咏情性"依然是宋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核心概念,只是其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键词:理学 情性 情性之正 宋季 
论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被引量:1
《文化艺术研究》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王玲玲 
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体现在忠孝和情性两方面。其“乃人常情”之忠孝观,以百姓利益为重,将侍亲置于忠君之上。其情性观对男女之情欲予以肯定,将夫妇之人伦与“行吾孝”并提。李卓吾之“孝”与“情”皆发于“率性之真”,肯定...
关键词:李卓吾 《琵琶记》 忠孝观 情性观 百姓日用 率性之真 
解缙书法及其影响(上)被引量:1
《艺术品》2020年第1期58-65,共8页杨小军 
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薦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江西吉水人(图1)。他是明初的著名才子和政治家,同时也是明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春雨杂述》在书法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创作以楷、行、草多...
关键词:情性观 康里巎巎 
简析明清小说理论中的情性观被引量:1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99-103,共5页周玲 
中国古典文学长期以来对小说的偏见和轻视,始自“小说”这一概念本身。对这一概念的突破则是在明清时期。明清小说理论家借助“情性”观点,研究和发掘古典小说对人性人情的表达,回答了小说如何从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如何借助具体可...
关键词:明清 小说理论 情性 
《书谱》中的情性观
《艺术大观》2019年第11期0059-0060,共2页陈鑫淼 
《书谱》是临习草书的经典范本,同时也是极具思辨精神的艺术理论专著,书中提到的书法美学命题以及作者提倡的艺术审美风尚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创作及评价。本文以《书谱》中提到的美学思想为例,分三个部分论述影响书法创作情性...
关键词:兰亭论辩 兰亭序 王羲之 
中国书法情性观的美学研究
《学术探索》2018年第10期121-126,共6页耿灿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文字科研课题(NHY3028);内蒙古医科大学青年创新基金项目(YKD2017QNCX018)
书如其人,人有情性,作书同是。情性研究是中国书法美学的重要脉络之一。横向上看,作为民族情感特质的"情性"在哲学、诗学中的不同解读影响着书学情性观形成;历史地看,"表情"与"忘情"互为补充,由此构建中国书法情性观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情性 书法 艺术 美学 
论作为脱序人的嵇康及其情性观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104-108,共5页秦秋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玄学本体论与六朝文学本体论相关性研究"(15YJA751022)
嵇康是魏晋之际充满悲剧色彩的脱序人,其主动脱序祈向内在地决定于他的"自得"、"意足"的情性思想。浸润于嵇康作品中的个性化的情感,既是其情性观的外在显现,更是文化激变时代文人兼名士的复杂心声。
关键词:嵇康 脱序人 情性观 文学情感 
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纬书的情性《诗》学观谫论被引量: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146-155,共10页曹建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视野中的纬书研究"(13BZW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诗纬>整理与研究"(14YJA751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论概念史研究"(15JJD75004)
董仲舒综合儒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以宇宙与社会相比附,将人与社会伦常都看作阴阳五行的推衍,从而将天人感应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精细化。董仲舒的学说中经翼奉,影响了谶纬诗学。谶纬诗学接受了翼奉的观念,以情性说《诗》。而其所谓性即五行...
关键词:董仲舒阴阳情性观 汉代情性学说 谶讳学说 以情性说《诗》 《诗纬》 类比 还原 《诗》 天地阴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