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

作品数:50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李坤李冬周莹李玉春詹彩霞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市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陕西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新丝路(中旬)》《金秋》《美术教育研究》《北方文学(下)》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退休教师跨界成棕编达人
《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24年第12期13-13,共1页吕和美 
威武霸气的龙、憨态可掬的乌龟、威风凛凛的公鸡、活泼灵动的螳螂……走进黄丽绸的棕编工作室,一进门就看到琳琅满目的棕编作品。这位文艺范儿十足的棕编达人居然是浙江永康实验学校一位退休体育老师。退休后,她过起了充实又快乐的棕编...
关键词:实验学校 体育老师 浙江永康 工作室 退休教师 
基于峰终定律的长沙棕编非遗技艺体验数字化设计与实践被引量:1
《设计艺术研究》2024年第5期97-102,共6页肖昕 李沁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资助项目(DM2024006);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项目(24CJYB17);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项目(AMRR2024036)。
通过对长沙棕编技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优化用户体验角度入手,探索基于峰终定律的长沙棕编技艺体验数字化设计方法,探讨峰终定律概念及应用现状,并研究峰终定律对长沙棕编技艺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义。分析观察用户体验行为并绘制用户旅...
关键词:峰终定律 长沙棕编 用户体验设计 
基于艺术疗愈的生态设计研究——以棕编为例
《中国宝石》2024年第4期56-61,共6页石晓宇(撰文/图片) 王明(撰文/图片) 
本研究以棕编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艺术疗愈和生态设计领域的应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棕编在焦虑症患者疗棕编首饰愈、康复训练、团体疗愈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生态设计理念,探讨了传统手工艺与环境保护、可持续...
关键词:生态设计 传统手工艺 文化传承 心理平衡 环境保护 数据分析 案例分析 康复训练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实践——以“长沙棕编”为例
《年轻人(C版)(学校天地)》2024年第7期38-39,共2页邓志华 李屏 
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理跨学科‘记忆长沙’主题学习的方法建构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Y20230038)研究成果。
充分发掘地域特色文化,利用公共资源,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推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及实践活动服务,已成为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的关键点。为此,本团队开展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以“长沙棕编”为例,开发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案...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校美育 主题学习 地域特色文化 社会美育 美育课程 地理课程 公共资源 
棕编一叶舟
《早期教育(家教·亲子共玩)》2024年第7期69-69,共1页沈幼凤(文/图) 
《指南》链接社会领域·社会适应·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4~5岁幼儿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中国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生活中带孩子认识、体...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南》 县(区) 棕榈叶 归属感 
棕编灯笼
《儿童故事画报》2024年第36期F0003-F0003,共1页杨春媛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在雨水的滋润下,棕榈的枝叶开始变得繁茂而青翠。你知道吗,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一一棕编,用的原材料就是棕榈叶子,棕编手艺人可以将棕榈叶编织成实用的生活用具和各种形态逼真的动物工艺品。你也来尝试一下吧!
关键词:生活用具 形态逼真 棕榈叶 手工技艺 手艺人 工艺品 你知道吗 棕编 
棕编巧手艺
《红蜻蜓》2023年第10期20-25,共6页贺建军 吴迪(摄像) 
棕编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工艺品。民间艺人将棕榈树叶经过清洗、熏蒸等方法处理后,再用打结、拉丝或者借鉴各种编织手法,做出千姿百态的棕编手工艺品。
关键词:民间艺人 传统手工技艺 手工艺品 棕榈树 棕编 
棕编小鱼
《红蜻蜓》2023年第10期26-27,共2页曾梅(文/图) 
从街头艺人到棕编大师
《康复》2023年第8期64-64,共1页施伟兴(文/摄) 
棕编是以棕榈叶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工艺品。传说上古时,虞尧用粽叶和粽毛编成衣,用来挡风遮雨。棕编传承至今,已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年近花甲的马群,是马氏棕编技艺第六代传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街头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闵行区 民间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榈叶 第六代 棕编 
巴蜀文化英译的异化与归化——以新繁棕编为例
《新丝路(中旬)》2023年第7期0121-0123,共3页景芳 
该项目由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资助,巴蜀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繁棕编英译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 BSWH2022YB15)。
文章基于课题项目之下的成果——棕编双语小册子,主要从棕编涉及的物名、地点和编法及中国文化两方面探讨在翻译时应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得出结论:棕编涉及的地名应采取异化翻译中的直译法,有时需要在直译后加注;其物名和编法多采...
关键词:新繁棕编 巴蜀文化 归化 异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