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

作品数:72被引量:6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彦辉聂济冬王萍寇养厚庞天佑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东汉中后期太后的诏令书写与他者形象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120-124,共5页孟祥璐 
波伏瓦认为女人是他者,是第二性。而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东汉中后期的太后们,她们看似得以临朝称制,统治天下,实质上仍然没有挣脱他者的牢笼,也未能改变女人屈从的命运。诏令作为太后流传后世最主要的书写文本,生动反映了她们与...
关键词:波伏瓦 他者 东汉中后期 太后诏令 
基于一道高考题的教学思考——以西汉末至东汉中后期社会特征为例
《历史教学(上半月)》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马丹萍 
随着统编教材、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教”与“考”、“考”与“学”的脱节现象。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事件的因果关系、共同特征和...
关键词:试题研究 人口迁徙 历史时段 社会特征 
东汉中后期诔文与碑文的交叉互渗
《许昌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14-18,共5页赵俊玲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魏六朝实用文体互渗研究”(17FZW062)。
东汉时期,诔文与碑文在施用对象、文体功能、语言特征等方面都非常接近,这是两种文体能够发生互渗的重要原因。东汉中后期,碑文创作更为兴盛,诔文向碑文渗透,并逐渐消融在碑文中。表现为碑上所刻明言乃诔文,而实兼有碑、诔两种文体的特...
关键词:东汉中后期 诔文 碑文 互渗 
儒学与东汉中后期的婞直之风
《阴山学刊》2020年第4期13-18,共6页周尔祥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士人气节研究”(15CWHJ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婞直之风是东汉中后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儒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士风,它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具有忧患意识的儒家士大夫要求驱除戚宦、政归士人的政治诉求。植根于士大夫内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与经世治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婞直之举。...
关键词:儒学 婞直 东汉 士大夫 
捐纳
《公民与法(检察版)》2018年第12期53-53,共1页赵利君 
捐纳是清代的卖官制度。卖官制度起始于秦汉。秦始皇时因蝗灾缺粮,规定纳粟千石可拜爵一级;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又准予入粟授官或拜爵,当时称为“纳粟”。中国的卖官制度自此开始,以后历代都不同程度地有此举措。但清代之前的朝廷卖官,...
关键词:捐纳 东汉中后期 制度化 权宜之计 卖官 清代 秦始皇 汉文帝 
东汉中后期士风与抒情小赋的演变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年第11期65-67,共3页田永胜 
士风与文学紧密关联,士风影响着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也渗透着其时的士风。本文通过对东汉中后期士风的分析,结合其时的抒情小赋作品加以对照和总结,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艺术追求等三个方面着手,解读出东汉中后期士风对抒情小赋...
关键词:东汉中后期 士风 抒情小赋 
青海乐都出土东汉《赵宽墓碑》再考被引量:2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0期48-58,共11页魏军刚 
1942年,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东汉晚期《赵宽墓碑》,兼具书法艺术和史料多重价值,它详细记述了墓主赵宽籍贯、家族世系及迁徙任职情况,为补正西汉以来赵充国家族世系和研究中古金城赵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东汉中后期 《赵宽墓碑》 金城赵氏 家族起源 籍贯郡望 文化特质 
五言之冠冕——部编版课文《庭中有奇树》拓展阅读——庭中有奇树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2018年第9期65-66,共2页
“古诗十九首”之名首见于南朝萧统所编《昭明文选》,这组诗是中国古代文人乐府诗的五言经典,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而是由大约东汉中后期的文人写成并传于后世。
关键词:拓展阅读 五言 中国古代文人 课文 《昭明文选》 古诗十九首 东汉中后期 乐府诗 
释“八达”
《文史知识》2018年第8期33-33,共1页张齐明 
人物品题是东汉中后期以来形成的社会风潮,常常以各种名目来品评人才优劣,这些名目又被称为"题目"。汉末人们称司马防的八个儿子为"八达"(《晋书》),"八达"即是题目。一般认为,"八达"得名是因为司马防的八个儿子的字中均有"...
关键词:优秀人才 东汉中后期 司马懿 人物品题 《晋书》 名目 儿子 社会 
论东汉中后期社会思想的过渡性——以王符《潜夫论》为视角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124-129,共6页蒋泽枫 
王符《潜夫论》思想内容丰富,其中的社会批判思想不仅是一次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而且更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变迁运动。王符《潜夫论》打破了汉代经学藩篱,其针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涉及到了魏晋玄学中所包含的名实问题、本末问题、才性问题三个...
关键词:王符 《潜夫论》 过渡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