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昭注

作品数:45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俞志慧李颖张新武朱蕾许兆昌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青年记者》《中国史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江学术》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近10年关于拓跋鲜卑族源问题综述
《收藏》2023年第3期78-80,共3页陆苗苗 
关于拓跋鲜卑族源问题的研究,2010年以前史学界已有学者进行综合论述,笔者沿着前辈的思想,将2010年之后的观点进行梳理,主要有东夷说、东胡说、民族融合说、黄帝后裔说、北夷说、粟特胡说,还有学者认为拓跋鲜卑来自外贝加尔——蒙古高...
关键词:拓跋鲜卑 东夷 北夷 外贝加尔 蒙古高原 民族融合 韦昭注 综合论述 
常德夕阳坡战国楚墓出土琴器辨疑(下)
《乐器》2022年第2期33-35,共3页吴跃华 
(接上期)测弦器或"均钟"?笔者注意到该墓同出了一套天平砝码(称为"环权",明清以后称为法马或砝码),而砝码与音律确实存在密切关系。那么如果结合天平砝码再进一步分析,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史记·律书》有:"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
关键词:天平砝码 度量衡 千二百 管容 《国语》 韦昭注 
《国语》“三江”及韦昭注研究
《史林》2019年第2期30-39,219,共11页钱杭 
《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的确切含义是中国史地学上的一大公案。三国学者韦昭所注在史地学和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欲判定某一"三江"论是否准确或合理,其前提是在某一特定语境下确定该水系所在区域,然后才是相关江河的组合及分布态...
关键词:《国语》 三江 韦昭注 吴越移民 
清华简《子犯子馀》校读
《古文字研究》2018年第1期347-350,共4页陈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10&ZD089)资助
清华简《子犯子馀》是一篇后世失传的文献^(①)。资料刊布时,我们曾在简帛网发表几篇札记,尝试对其中的一些字句进行校勘、疏释^(②)。兹谨将这些短文加以整合、修订。1.简1、简3:子若公子之良庶子整理者注释:"若,《国语·周语上》‘若...
关键词:清华简 周天子 《周礼》 康诰 韦昭注 郑玄注 整理者 
清华七释读札记二则
《古文字研究》2018年第1期351-354,共4页冯胜君 郭侃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综合研究”(13BZS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牍学大辞典”(14ZDB027)的阶段性成果
一清华七《晋文公入于晋》简2有这样一段话:命讼■(狱)敂(拘)执睪(释)■(责)母(毋)有■。上引简文整理者在"■"字下断读,将"■"读为"折",谓^(①):折,训为"断"。《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疑读为"",《说文》:"举也。"责毋有...
关键词:晋悼公 晋文公 韦昭注 《左传》 《国语》 晋语 书证 整理者 
《国语》韦昭注“诵训”辨误被引量:1
《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32-32,共1页张海波 
《国语·楚语上》记载了春秋初年卫武公要求国人对他进行劝诫:“……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韦昭注对“诵训”一词的解释是:“诵训,工师所诵之谏,书之于几...
关键词:《国语》 韦昭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辨误 《北堂书钞》 中国书店 中华书局 虞世南 
周原甲骨刻辞所见史事与思想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连劭名 
一楚根据史籍的记载,周人与楚的交往,始于周文王时期。《史记·周本纪》云:'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盖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
关键词:甲骨刻辞 《说文》 郑玄注 韦昭注 西周青铜器 
“众口铄金”不等于“众口交赞”“众口同声”
《青年记者》2017年第15期72-72,共1页赵丕杰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
关键词:韦昭注 孙中山 熔化 比喻 
童谣引领,迈好阅读说话第一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年第2期39-40,共2页姚丹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新奇,课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一到课堂上,那些滔滔不绝的学生一下子就变少了。如何让学生迈好阅读、说话的第一步,自信地表达呢?当我读到一首首轻快、有趣的童谣时,马上就有了回到童年的感觉,是童谣让...
关键词:童谣 说话 阅读 小学生 韦昭注 入学 童年 儿童 
《国语》“重偾可疾”新解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年第9期38-39,共2页李家傲 
《国语·晋语一》"重偾可疾",自韦昭注释以来,学者均无异议。然而韦注并非确诂,尚可商榷。文章认为,"偾"通"愤",应释为"盈"或"满",此句大意为:志气充盈的人可招人厌恶。本章"而大志重"之"重"字后疑脱去"偾"字。
关键词:《国语》 韦昭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