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思想

作品数:21被引量:7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周贵华吴学国杨勇张赞林国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神州》《宗教研究》《佛学研究》《哲学门》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流文教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欧阳渐唯识思想抉择——以《抉择五法谈正智》为中心
《中国佛学》2022年第1期166-184,共19页昌如 
正智与真如在唯识原典中皆为圆成实性,但是,欧阳渐在其《抉择五法谈正智》中将正智改为依他起性,真如依然为圆成实性,由此将正智与真如彻底二分,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和否定《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然而,在唯识原典中,如如是成就佛道的方法...
关键词:欧阳渐 《抉择五法谈正智》 唯识思想 《大乘起信论》 
解经学视域下窥基《说无垢称经疏》的引用考察
《海峡人文学刊》2021年第3期115-123,159,共10页杨祖荣 
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窥基《说无垢称经疏》的解经学研究”(JAS19045)的阶段成果
对一作品中引用的考察,是佛教解经学研究的重要一环。窥基《说无垢称经疏》中的引用,包括自身著作与其他典籍两类。窥基对自身著作的引用,主要用于概念名词、知识背景和义理思想的解释说明,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定其著作成立的顺利和撰写...
关键词:《说无垢称经疏》 引用 唯识思想 
唐宋佛学的符号学思想及其伦理价值被引量:1
《符号与传媒》2021年第1期78-93,共16页曹忠 
本文主要从佛教法相唯识宗和禅宗出发,以佛教“相”的理论考察唐宋二代佛学的符号思想及其伦理价值。研究发现,作为大乘佛教中少有的“说有”宗派,法相唯识宗对符号世界的世俗性阐释,以及对符号与符号对象物互不相离关系的阐释,与当时...
关键词:唐宋佛教 佛学符号 唯识思想 禅宗伦理 入世与出世 
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被引量:70
《河北学刊》2018年第4期48-52,共5页丁徐清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吕澂与20世纪中国佛学研究》(14CZJ007)
唯识学是太虚思想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持,而融贯是其思想创新的基本原则。在以唯识思想重铸中国佛学的过程中,太虚始终表现出开放综合的理论姿态及双向互摄的融贯路径,唯识思想既作为融贯的对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融贯的主体发挥了积极作...
关键词:太虚 三性 三宗 种子 心性 
唯识思想与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对“我”之现象认识的比较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第20期41-43,共3页彭正 张亮 
一、心理学和佛学对'我'研究之比较综述心理科学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超个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试图构建同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宗派佛教哲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平台。如心理学具体概念同佛学义理...
关键词:威尔伯 所知障 唯识学 超个人心理学 
智旭唯识思想的和合印迹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43-45,共3页肖泓玥 许潇 
智旭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作为吴地佛教学者的杰出代表,其思想上深刻地烙上了吴地文化中的和合烙印。智旭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赋予新的内涵,并将其贯穿于其佛学思想的始终,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统摄诸经众论。可以说智旭的和合思想是...
关键词:智旭 唯识 真如 和合 
印顺法师的唯识思想
《神州》2013年第6期177-178,共2页蒋立群 
印顺法师在初期接触佛法时,是以三论和唯识作为纯正佛法的。经过三年阅藏以后,这一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三论与唯识都是不了义的。本文以印顺法师的有关文章为线索,探讨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印顺法师 唯识 人间佛教 
从“境不离识”与“所与”看知识论的困境——关于熊十力“唯识”思想和金岳霖“所与”理论的感想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93-96,共4页谢伟铭 
有关知识论的讨论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即是"如何看待外物"、"我们能否达到对外物的认识"。作为知识论讨论的前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成为构建知识论体系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熊十力和金岳霖对于外物及认识与外物的关系的看法着手,从熊十力否...
关键词:境不离识 所与 正觉 知识论 
佛教刹那缘起观与王夫之《相宗络索》唯识思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12-118,共7页肖建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1FZX01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05);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0SZYB12)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
关键词:佛教 刹那缘生 王夫之 《相宗络索》 唯识 
唯识思想的基本特征
《哲学门》2009年第2期1-12,共12页周贵华 
作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思想核心的唯识学,在印度产生与兴盛,而在中国完善与终结。其形态可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两种,但二者皆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予以说明。本文正是通过对与这三个角度相应的本体论、识境论与缘起论的考察,简单阐发...
关键词:瑜伽行学 唯识学 有为依 无为依 本体论 识境论 缘起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