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良

作品数:231被引量:180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马大勇沈永宝夏晓虹谢冕贾植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胡适:遇此知音,实乃幸事
《文史博览》2024年第5期52-52,共1页姚秦川 
1917年1月,26岁的胡适在《新青年》杂志第2卷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幺议》一文,首次提出文学改良的八大主张。文章刊出后,立即在文学界引起巨大争议,赞叹声有之,反对声亦有之。当时,最先积极响应胡适主张的,一个是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力...
关键词:《新青年》杂志 文学改良 钱玄同 得意弟子 赞叹声 章太炎 胡适 陈独秀 
钱玄同二三事
《书摘》2024年第2期21-25,共5页汪修荣 
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第2卷5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台议》,胡适第一次提出文学改良的八大主张,在沉寂的中国文学界顿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影响之大不亚于一场强烈地震。最先积极响应胡适主张的,一个是陈独秀,另一个便是钱玄同。
关键词:钱玄同 中国文学界 文学改良 《新青年》 强烈地震 胡适 陈独秀 沉寂 
胡适的书法
《徽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61-62,共2页胡成业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开一代新风气,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名议》,暴得大名。胡适的书法和他为人为学也十分相象,即深入浅出,明白如话。他的文笔,清清爽爽,无一草字,为人阅读提供十分明了的方法,平易近人,和可亲,见字见人,...
关键词:文学改良 《新青年》 君子之风 新风气 胡适 平易近人 书法 深入浅出 
阎连科小说语言批判
《文学自由谈》2023年第6期16-23,共8页蔡之岳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评论三位当代小说家的文章,文中有几句话质疑阎连科的方言写作,认为他小说语言欠缺艺术性。文章在微信平台发出后,引起不少争论。喜欢阎连科小说故事者,对我“贬低”阎氏极为不满,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萝卜白菜各有所...
关键词:方言写作 小说语言 阎连科小说 当代小说家 语言批判 《文学改良刍议》 微信平台 柄谷行人 
西南联大独特的教学方式
《山西老年》2023年第11期19-19,共1页唐宝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曾经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近读西南联大毕业生胡邦定先生的回忆文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西南联大独特的...
关键词:徐志摩 文学改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 秦观 《示众》 林徽因 李清照 
“曹伊之争”与文坛十大弊病
《文学自由谈》2023年第1期17-27,共11页曹谁 
汉语新诗已届百年,胡适曾在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写作《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个方面入手革新文学,希望治好“文学之大病”,开创现代文学的新纪元。可是今天的文坛如何?我们所看到的是口语诗体大行其道,从“梨花体”、“羊羔体”到“乌青体...
关键词:口语诗 汉语新诗 《文学改良刍议》 大诗 梨花体 羊羔体 现代文学 伊沙 
写《白话文百人百论》我自有用意
《博览群书》2022年第11期81-83,共3页李春阳 
白话文运动从胡适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起,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百余年时间里,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构成汉语语境的许多要素发生了转移,我们对于自身母语的认知也随之而有很大的改变,这一过程,复...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 《新青年》 《文学改良刍议》 汉语口语 汉语语境 历史脉络 书面语 
1980年的“文学改良刍议”——纪念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42周年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22年第5期23-26,共4页孟繁华 
1980年5月7日,谢冕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的文章。文章甫一发表,便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各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形成壁垒分明的阵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事件”。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之前,这场大论争已经在...
关键词:诗歌现象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事件 《光明日报》 谢冕 20世纪80年代 崛起 发表 
民间文学实践形式研究的可能性
《新疆艺术(汉文)》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吕微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
关键词:新文学运动 人的文学 民间文学 活的文学 《人的文学》 周作人 《文学改良刍议》 学术实践 
鲁迅与胡适的一些交往
《教师博览(上旬刊)》2022年第2期32-34,共3页张家康 
一鲁迅长胡适十岁,成名较之胡适稍迟。1917年1月,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来北大。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被视为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此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供职,做的是佥事的闲职,精神状态正如...
关键词:《新青年》 袁世凯称帝 张勋复辟 《文学改良刍议》 二次革命 标志性事件 胡适 辛亥革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