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变过程

作品数:234被引量:252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徐旺生姜廷玉傅刚刘毅李小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出版
《书摘》2024年第6期126-126,共1页
左东岭的新作《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2024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试图以打通文、史、哲的方式,考察阳明心学在历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结果,探讨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梳理阳明心学在中晚...
关键词:士人心态 历史演变过程 阳明心学 士人精神 商务印书馆 中晚明 晚明士人 王学 
文言与白话小说的双轨并峙与良性融汇
《古典文学知识》2023年第11期23-27,共5页宁稼雨 
文学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所以它的问世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它的“双轨并峙”演进态势与良性融汇,或许能够得到印证。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 历史演变过程 演进态势 制约影响 文言与白话 融汇 双轨 良性 
中国文学本质论话语建构:现代生成与当代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期50-51,共2页赖大仁 张雨舟 
无论西方文论还是我国文论,文学本质论都是一个现代文学理论问题。从我国现当代文论学术史来看,文学本质论在现代文论转型中生成,开始了各种不同路径的理论探讨,到了当代文论中更是成为核心问题,不断走向系统性的理论话语建构,形成了文...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论 当代文论 文论转型 西方文论 历史演变过程 话语建构 不同路径 
敦煌文献中所见齐鲁文化儒家“八德”举例
《文化产业》2022年第34期91-93,共3页刘昕 吴桐语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齐鲁文化沿‘一带一路’传播的出土文献实证”(编号19-ZZ-WX-06);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明清时期胶东地区的学风与家风”(编号3326020301)阶段性成果;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资助。
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齐鲁文化在经历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后形成于宋代的儒家概念。敦煌遗书中亦有大量蕴含儒家“八德”精神的藏书,体现了齐鲁文化对外传播辐射广、影响深、意义大的特点...
关键词:齐鲁文化 历史演变过程 敦煌文献 敦煌遗书 八德 文化对外传播 儒家 
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奠基——两代学人的对话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2年第3期69-78,共10页张清芳 古远清 
2021年5月2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张清芳教授应邀参加。古远清从事世界华文文学与文化研究已近40年,著作等身,堪称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标志性学者,虽已至耄耋之年,学术著作出版竟呈“井...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 古远清 台湾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演变过程 学术论争 研究心得 论文选 
浅析日本手鞠工艺的演变
《中华手工》2021年第11期28-31,共4页谭智斌 
手鞠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是中国唐代蹴鞠在日本发展的产物,在其演变过程中完成了从玩具到手工艺品的蜕变。我们可以从手鞠中看到当时日本审美的特点,窥探到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本文基于手鞠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手鞠的基本工艺特...
关键词:历史演变过程 传统手工艺 社会文化变迁 手工艺品 
Intercultural Aesthe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From 1978 to the Present
《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41-41,共1页
本书选用了莎士比亚、贝克特、布莱希特等剧作家的戏曲改编作品作为个案,主要聚焦当代戏曲对欧美剧本的改编和对欧美戏剧理念的挪用,探讨跨文化实践在剧本创作、表演、场景设计、观演关系等方面所导致的变化。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涉互参,...
关键词:身份重塑 当代戏曲 布莱希特 剧本创作 贝克特 历史演变过程 戏曲改编 自我定位 
汉唐丝路三国士
《中文自修》2018年第19期52-54,共3页周庆彰 
起于汉盛于唐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其开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或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力排万难,克服险阻,出使异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或以超人勇猛的胆魄,以弱胜强,结交盟友,稳定西域,获得了周边...
关键词:汉唐 历史演变过程 陆上丝绸之路 中外文化交流 英雄人物 异质文化 英雄事迹 中国人 
论陶渊明田园世界的逻辑分层
《文艺评论》2015年第12期52-56,共5页李红岩 
陶渊明具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他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第一个将田园题材引入诗歌的百花园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特征是“静穆”②,而鲁迅先生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在隐逸、静穆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
关键词:田园题材 陶渊明 逻辑 世界 隐逸诗人 诗歌特征 历史演变过程 心路历程 
从《文选·赋》“物色”类看先唐物色赋的主题演变——《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之三
《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36-40,共5页钟其鹏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历来被视为文章渊薮。由于《文选》不是一般的选本,其所涉及的时代自周至梁,选录的作家多达130位(不含无名氏)、作品达39类762余篇(首),故在客观上能够较为粗略地反映...
关键词:《文选》 主题演变 先唐 历史演变过程 昭明太子 无名氏 总集 诗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