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争

作品数:4494被引量:9274H指数:2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高正礼冯小禄耿海英廖久明余永和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学术机构的角度理解学人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2期238-245,共8页冷川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研究(编号:24BZW129)”的阶段性成果。
在当前的学人研究中,我们关注较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他们的经历、思路和学术影响,但对他们所在的机构却关注较少。共和国的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官方的、有组织的学术,和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同步。平台的不同——更具体地说就是“系统”和...
关键词:院系调整 学术机构 文艺运动 文艺论争 档案资料 文学批评 自我定位 意识形态建设 
扩展“现实”的可能及其尝试——1960年代中国对现实主义论争的批判性译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孙大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老作家自传性回忆录研究”(项目编号:23YJC751026)的阶段性成果。
译介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段内,中国文艺界有关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对苏联方面的亦步亦趋,苏联方面突破“教条主义”的努力也被中国文艺界视为扩展现实主义边界的理论背书。然而...
关键词:现实主义译介 修正主义批判 1960年代文学 
北平“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力量的兴起——从《新晨报副刊》到《世界日报·蔷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1期31-46,共16页刘文欣 
1929年下半年,上海的革命文学论争已趋退潮,北平文坛对此话题却热络起来:北平《新晨报副刊》社论撰述员谭丕谟以“斯徒”笔名在该刊揭起“革命文学”讨论,不久《新晨报副刊》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征稿,有意识地征召关于革命文学的讨论。...
关键词:《新晨报副刊》 北平文坛 革命文学论争 《世界日报·蔷薇》 
“硬性电影”“软性电影”论争与新感觉派作家“转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期219-232,共14页吴述桥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史论(1921-1949)”(项目编号:21AZD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培育专项(重大项目培育)“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CNU23ZZ012)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与电影史常见的“围剿”叙述有所不同,以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软性电影”论者,的确“转向”国民党立场。电影需要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为基础,在左翼电影的蓬勃发展遭到国民党政府残酷打压之际,“软性电影”论...
关键词:新感觉派 左翼 硬性电影 软性电影 
关联与表里:从“胡适之体”到“看不懂的新文艺”论争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3期114-131,共18页程继龙 
七七事变前一二年,新诗界先后发生了“胡适之体”“看不懂的新文艺”两场论争。胡适、梁实秋、任钧、周作人、沈从文等都卷入其中。其实这两场论争是前后关联、有一贯性的。论争的表面问题是新诗该走“明白清楚”的路,还是“晦涩难懂”...
关键词:“胡适之体” “看不懂的新文艺” 象征主义 出路 
周扬、胡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中的高尔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9期116-127,共12页侯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左翼文学对高尔基的接受史研究”(21FZWB050);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左翼文学对高尔基接受之考辨研究”(L20BZW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左翼文学内部在汲取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资源时,实则存在两种不同的接受路径,并由此引发了周扬与胡风之间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写真实”“典型”“革命浪漫主义”等要素的龃龉与论争。虽然在论争中,周扬与胡风...
关键词:周扬 胡风 高尔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营垒的澄清--重识1930年代小品文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3期77-93,共17页方园 
发生在1934年春的小品文论争,对于论争双方均具有澄清文学立场与写作态度的重要意义。对林语堂来说,这次论争是他由同路人逐渐转向右翼的起点;对“左联”来说,这次论争是他们坚定其文学立场、澄清其文学态度的重要一步。双方由此分道扬镳。
关键词:左联 鲁迅 林语堂 小品文 
论“东北作家”之左翼建构的复杂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期191-206,共16页康馨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以左翼文艺界在1936年"九一八"五周年推出的作品集为历史契机的,传达了以"国防文学"为口号的革命文艺转向信号。但这个群体的出现并非"国防文学"单纯建构的结果,而是因其"土地与人"的草根关怀和对"东北"...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 左翼文学 国防文学 两个口号论争 
同人“志异”:《聊斋志异》与文学革命时期的新旧之争被引量: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1期21-40,共20页曲楠 
直至1918年,新文学同人已基本形成了“《聊斋》派的某生者体”这一说法,用以激进地批判文学传统,然而,看似整齐划一、彼此声援的言说活动,却贯穿着颇为可观的内部异质性。文学革命所处的五四运动现场正值古今变革而未定之时,文学的新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聊斋志异》 《新青年》同人 新旧论争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被引量: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82-105,共24页熊鹰 
革命文学论争后,鲁迅通过永田一修、川口浩、千田是也等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评论家了解到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并在1930年代初中国革命及左翼文学运动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广珂勒惠支的版画,直至1936年去世前亲自编印了《凯绥...
关键词:鲁迅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革命文学论争 左联 “目的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