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作品数:34被引量:4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良林马海良雷月梅郑一舟许浩然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外语与外语教学》《文艺理论与批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10期0158-0159,共2页丁胤卿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影响颇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对“意义是怎么产生并被确立下来的”等这些问题的探索上,索绪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词语的意义具有关系性质,这种关系性质对我们的文学...
关键词:索绪尔 语言学 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国内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文献综述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9期0015-0016,共2页黄通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文学,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产生的众多文学理论之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它一反当时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文学思潮,主张将文学作品本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特点。本文...
关键词: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评述 
语言的牢笼——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述评被引量: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108-111,共4页赵蔚 史晓慧 
从结构主义的"结构"入手,梳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脉络,从其含义、历史和理论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人物等方面对其进行评述,并最终评价这一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得与失。
关键词: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评价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与古典诗词教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2年第9期28-29,共2页刘贵峰 
中学语文课堂对唐诗宋词的学习,一般要求着力通过解读意象、感受意境或是诵读涵泳来体会诗情词味。这是诗词鉴赏的一般途径,对学生而言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但是这样常常千篇一律,有时着眼局部、忽视整体。盛行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理论 唐诗宋词 语文课堂 诗词鉴赏 60年代 20世纪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与《李娃传》研究被引量:2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37-41,共5页许浩然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李娃传》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他引入莎士比亚学方法注释文本,引发西方学界关于"过度注释"的讨论;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传文,启发后来学者挖掘《李娃传》中所具有的仪式意义;继中国学者之后,运用传统的...
关键词:杜德桥 《李娃传》 莎士比亚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文史考据 
脆弱的幸福——托多罗夫论卢梭
《书城》2012年第5期98-101,共4页孙伟红 
如今在世的西方学者中,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无疑属于声名最为显赫的行列。他出生于保加利亚,二十四岁来到巴黎,曾师从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他的早期研究活动大体延续了罗兰·巴特的方向,因而成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
关键词:卢梭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幸福 社会契约论 脆弱 研究者 人类 精神价值 符号学 思想史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简论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04-107,共4页尚建国 
结构主义文论是一个方法论体系,主张文学可以当作一套符号系统加以研究,因此,界定文学现象的不同结构是文学分析的中心任务。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结构主义文论除采用形式主义"模式分析"方法外,还形成了诗歌文本阐释理论、叙...
关键词: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索绪尔 
从隐含作者的双重身份看其存在的必要性
《山花(下半月)》2010年第8期150-151,共2页马立 
1961年,布思在专著《小说修辞学》中首次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这一理论在当时日渐衰微的重视研究作家生平和社会历史语境研究的“外在”批评与正在蓬勃发展的以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代表的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批评这两种截然不...
关键词:隐含作者 文学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小说修辞学 语境研究 社会历史 作家生平 小说美学 
试论作为一种元语言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被引量:3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07-111,共5页郑一舟 
结构主义诗学试图探讨一种文学的意义产生机制,而非文学的具体意义,在这种诗学的总体任务下,文学批评被视作一种元语言。作为建立在对象语言之上的第二语言,它无法离开作品语言单独存在,批评不同于诗学,它必须对作品做出阐释;但作为一...
关键词: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诗学 元语言 
作者:无法取消的文学主体——兼论马克思主义文学主体观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115-118,共4页葛跃 
毫州师专科研项目[BSKYO7005]
后现代主义理论取消了文学主体的独立性及其对文本意义的本源性关系,罗兰·巴特宣布了“作者的死亡”,更在《S/Z》中玩足了能指的游戏。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找到了新的“主体”——语言,用互文性和延异(德里达语)打破了文学主体...
关键词:文学主体 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 主体观 语言学转向 后现代主义理论 科学主义倾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