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途径

作品数:27被引量:19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李静蔡芸张小燕高湘萍陈以国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民族教育》《全球教育展望》《吉林教育》《心理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民族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共育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五被引量:8
《中国民族教育》2021年第1期10-10,共1页李静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VMZ011)的阶段性成果。
群体之所以是群体、共同体之所以成为共同体,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有个精神归宿、要有个精神家园,这是共同体心理需要的较高层次体现,同时也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反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关键词:高级心理活动 精神家园 精神归宿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享文化 心理途径 心理需求 中华文化 
共同的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四被引量:29
《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2期22-22,共1页李静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VMZ011)的阶段性成果。
“共忆”,即共同的记忆,是以共同体记忆、群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形式呈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记忆本身就具有群体性、相互影响性和带动性。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
关键词:心理学家研究 带动性 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 集体记忆 心理特征 心理途径 群体记忆 
共同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三被引量:4
《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1期21-21,共1页李静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VMZ011)。
历史上,中华民族逐渐由众多分散的民族群体走向文化自觉的民族共同体,这个过程亦是其共性思维聚合与发展的过程共同思维的培育和提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途径。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恩格斯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
关键词:高级心理活动 民族共同体 思维内容 心理途径 民族群体 文化自觉 
共同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二被引量:13
《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0期17-17,共1页李静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VMZ0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激发与培育各民族共同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心理途径就是激发与培育共同的情感。所谓共同的情感即共情(Empathy),是理解他人立场、感受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亦称为同理心,是著名人本主义...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系统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 心理过程 同理心 共情 罗杰斯 心理途径 
共同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一被引量:10
《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9期18-18,共1页李静 
梳理出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性认知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开端。铸牢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共同的认知作为心理基础。生活于共同的地域...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 心理意义 文化符号 认知要素 心理途径 共同认知 心理响应 中华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