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说

作品数:33被引量:3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彭林洪修平张应杭李笑野姚文永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阳师范学院学报》《人力资源》《佛学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孟子的心性论——中国人信仰世界的建构被引量:1
《走进孔子》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鲍鹏山 
一《孟子·尽心上》载: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一段,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说的开端,后来的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无不从此发端。
关键词:陆王心学 朱熹理学 心性论 心性说 《孟子·尽心上》 孟子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4期62-69,80,共8页秦维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
关键词:文以载道 心性说 为人生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孟子“心性说”对领导干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价值
《商业故事》2018年第4期137-137,共1页宋焱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民族后人、细细品味、养德修身、代代传承。孟子'心性说'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价值的养分,尽管在其理论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也有其偏颇之处和唯心主义成分,但吸取精华,去...
关键词:孟子 心性说 领导干部 心理品质 培育价值 
稻盛版本心性说
《人力资源》2017年第12期81-83,共3页李显峰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能够拯救世界的只有大乘佛法和孔孟之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商业时代。商业时代如何把孔孟之道、大乘佛法运用出来,这是留给现代人的一道题。这时稻盛哲学出现了。稻盛和夫...
关键词:稻盛哲学 心性说 版本 孔孟之道 大乘佛法 商业时代 中华文化 历史学家 
李元阳“心性说”与其诗歌创作探讨
《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4Z期193-67,共2页张颂华 
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者李元阳,对云南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尝试从李元阳的'心性说'切入,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重点探讨其'心性说'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李元阳 心性说 诗歌创作 
我所认识的儒学(六)
《经营与管理》2015年第8期15-15,共1页张泽田 
心性问题 朱熹在程颢的“心即天,心、性、天相统一”和程颐“性即理”的命题下,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天理观”,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人人都要...
关键词:儒学 存天理 灭人欲 集大成者 伦理道德 性问题 相统一 心性说 
成境为心——藏传佛教心性说与审美心理探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29-33,共5页徐璐 
藏传佛教萨迦派密教命题"成境为心",不仅是一个佛教命题,也是一个与我国古典美学思想有亲密关系的命题。它源于唯识宗,本质上是一种人心内证的修持过程,旨在强调"境"的生成是由于"心",万物皆存于"心",除"心"之外再无实有外境,人应修一...
关键词:藏传佛教   成境为心 审美心理 
论孟子“心性说”及其对当代德育的意义
《青年与社会(中)》2014年第12期323-324,共2页李梦婷 
孟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儒家孔子及子思的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在此观点之上发展形成了“心性说”。孟子的“心性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因其存在较大的偏颇和消极性,长期以来饱受人们...
关键词:孟子 心性说 德育意义 
伊斯兰教学者马注的心性说述论被引量:2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16-118,共3页姚文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儒学案>补编"(12YJC770065)
马注的心性说认为,心性及其德性均不是自我产生,而是来自外在的"以妈纳";心、性均具有德性、善恶等特性,均需要修养,甚至可以说心即性,但心不是理,性也不是理;心为性存在的基础,心决定性,心为信仰的起点与根本,性是人之自然质性,心、性...
关键词:马注 心性 伊斯兰教 
浅谈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影响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年第1期9-9,12,共2页裴健伟 
作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的谢灵运,出身于世家大族,但他却仕途坎坷、屡屡受挫,于是佛教变成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于是,他的诗歌创作,尤其山水诗创作,都打上了深深的佛教烙印。
关键词:佛教 净土观 心性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