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子

作品数:199被引量:297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志跃王鹏洪永稳王博陈鼓应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学选粹
《妇女生活》2024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苟子》【释义】人的通病是容易被局部、片面的主观成见或偏见所蒙蔽,从而看不清大局,掌握不住全面正确的道理。有良邻,则每日见君子。——《晏子春秋》【释义】有好邻居,就如同每天都可以看到君子。
关键词:《晏子春秋》 君子 《苟子》 释义 
荀子对先秦人性论重“心”重“生”之争的总结
《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张腾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庄子知论发微:以‘雕琢复朴'隐喻为中心”(项目编号:22FZXB03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先秦诸子文朴之辩与文明新形态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2EZX005)阶段性成果。
苟子作为先秦哲学集大成者,其“性恶”“性朴”相统一的人性论是对诸子论性重“心”与重“生”之争,特别是孟子性善论与庄子性朴说争鸣的总结,既回应了新形势下如何教化民众、平治天下的时代之问,也为其王霸统一、礼法兼施的政治主张提...
关键词:苟子 性恶 性朴 人性论 时代之间 
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初中生天地》2024年第12期12-13,共2页刘一诺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俣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此段话选自《苟子》。《苟...
关键词:哲学著作 战国时期 善言 伤人 《苟子》 
从古文献看看“节用裕民”的财税内涵
《中国财政》2024年第5期83-84,共2页刘佳佳 
“节用裕民”一语出自《荀子》,在今天通常被理解为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照古代文献仔细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中更为具体的财税历史内涵。
关键词:历史内涵 古代文献 财税 古文献 节用裕民 《苟子》 富裕 
《春秋谷梁传》早期传承系统探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36-140,共5页岳广腾 
聊城大学基金项目(Y0502043):鲁学学派研究。
《春秋谷梁传》汉初之前的传承系统为子夏一谷梁子一苟子一申公。子夏并非直接传经于谷梁子,谷梁子应受经于子夏之门人弟子。谷梁子传苟子基本为学者承认。苟子和申公之间有一位承上启下的学者浮丘伯。子夏、谷梁子、苟子等人无论是学...
关键词:谷梁春秋传 子夏 苟子 申公 学派 
学习十感
《中国民兵》2023年第4期76-77,共2页郭振芳 
学习是个老话题,自古便被重视。《苟子》首篇为“劝学”,数千年前就对学习作了阐述。习近平主席也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如今细细品味,更觉学习乃工作之基、能力之源、进步之梯。学习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苟子》 学习 
人性即物性:荀子性论新说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沈顺福 乔建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阶段性成果。
古代文献中的物主要指“生物”,具有生命力,区别于现代的物字。万物皆天生,这种自然赋便是性。性即生物之性。人属于物,人之性即物性。荀子以性释心,自然心便是物性。心、欲、情变成了性、欲、情。这种自然赋之性及其主要活动即欲和情...
关键词:苟子 人性 物性   
《苟子》“文学”又观的臂喻化建构及影响
《新华文摘》2022年第22期184-184,共1页
唐启翠在《文学遗产》2022年第4期撰文指出,《苟子》“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等一系列警喻,直接将“文学”与诗书礼乐、琢玉制器、佩玉节步、养德育人相关联,建构了琢玉(技艺)佩玉(礼制)与化人、作文相呼应生发的类比传统,和以人...
关键词:《文学遗产》 旧石器时代晚期 话语模式 文学批评话语 金声玉振 诗书礼乐 文学观念 琢玉 
好问方能有长进
《中华魂》2022年第8期43-44,共2页蔡建军 
“好问则裕”出自《尚书》,意思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学识才会丰富。《苟子》里也讲,“知而好问,然后能才”。“问”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治学态度。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关键词:治学态度 《尚书》 《苟子》 
早期儒家“心”之意义构建的观念史线索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8期36-41,共6页洪晓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以来儒家群观念研究”(项目号:20BZX065)的阶段性成果。
先秦时期的“心”观念伴随着早期中国思想对“人”的理解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演变,并在与其他思想观念的交互中,形成了以“心”为主轴的一系列概念,它们继而又共同构成了认识“人”的思想基础。从早期儒学的发展看,“心”通过与“性”“情...
关键词:  早期儒家 孟子 苟子 观念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