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

作品数:45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黄维华祁小春赵树功赖爱清张鹏立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市职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河北大学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现代中学生(初中学习版)》《人才资源开发》《文教资料》《学语文》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语文核心素养下朗读类节目在高中语文古代书信教学中的运用
《文学少年》2021年第24期0241-0241,共1页黄航升 
近年来,朗读类综艺节目以其高质量制作受到大众的追捧,以《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为甚。此类节目依托深厚的书信文化,特别是包含中国古典书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特别是古典书信的教学有重要的积极启示。将朗读类节...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朗读类节目 见字如面 古代书信 教学 
法帖中所见“复书”形式再考——以王廙《两表》为例被引量:6
《中国书法》2019年第11期178-181,共4页祁小春 
一单书、复书是古代书信的两种形式,单书以一张信纸书写,复书用两张(或二纸以上)信纸书写。单书与复书的讲究,是礼仪在书信形式上的一种反映,也是考察法帖中尺牍书式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了解单书复书规则,不但可以了解尺牍...
关键词:法帖 古代书信 书信形式 尺牍 书写 信纸 
“足下”补考
《寻根》2019年第3期84-87,共4页范崇高 郑波 
“足下”是古代书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词语,用于对朋友的尊称,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足下”解释为:“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但在涉及这一词语历史上的用法时,各类词典都加上了尊卑等级的限制。《汉语大词典》(缩印本)...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词典》 补考 古代书信 尊卑等级 词语 尊称 朋友 
古代书信的别称
《文史天地》2019年第1期93-93,共1页朱秀兰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西汉使者,称苏武已经死亡,而西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来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鸿雁,雁脚上捆绑着帛书,打开一看,是苏武写的,这说明苏武还活着。单于信以为真,只好放了苏武。后来人们就用'鸿雁''雁...
关键词:《饮马长城窟行》 双鲤鱼 客从远方来 
见字如面——“古代书信公牍研习”专题读写被引量:1
《语文学习》2018年第10期38-42,共5页黄宏武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远古神话到先秦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杂剧,从魏晋志怪小说到明清小说,犹如一朵朵奇葩,芬芳馥郁,泽被后人。
关键词:古代书信 读写 专题 研习 中华民族 文化经典 先秦散文 远古神话 
中国古代书信中家庭成员间的面称与引称
《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22-23,共2页王艳 
本文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书信中的面称与引称。笔者以《曾国藩最有影响的100封家书》为语料,探索面称与引称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是否具有规律性,并验证一些当代的理论和发现(Brown和Levison的礼貌原则和Allerton的发现)是否...
关键词:古汉语书信 面称 引称 礼貌原则 Allerton 
古代书信的别称
《现代中学生(初中学习版)》2018年第7期13-14,共2页朱秀兰 
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想与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取得联系.主妻的方式是书信来往。“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不见伊人久,曾眙双鲤...
关键词:古代书信 别称 鲤鱼 
“家书”演变史
《人才资源开发》2018年第7期56-56,共1页唐博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
关键词:家书 演变史 古代书信 秦汉时期 历史记载 普通人 木牍 竹简 
古代书信的代称词
《出版视野》2016年第2期48-48,共1页
我国古代作品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书信代称词,现集举常用者如下。 鲤鱼古乐府《引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鲤鱼,这里指用两块刻着鱼形的木板做成的放信的函,用以代称书、信。
关键词:古代书信 代称 古代作品 生动形象 鲤鱼 古乐府 
我国古代书信的内涵
《初中生学习指导(八年级提升版)》2015年第9期17-17,共1页牧之 
生问:《答谢中书书》是一封书信,但是读后觉得它与现在的书信差别很大,请问老师,古代的书信有哪些内涵?师答:古代的书信有很多讲究,内涵丰富,同学们应该深入地了解一番,这对大家阅读、学习古文大有益处。
关键词:古代书信 内涵 《答谢中书书》 老师 同学 学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