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文化心理

作品数:30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左林霞龙茜霏丁喜霞黄海英张蕾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衡水学院湖北教育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对偶修辞建构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被引量: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年第20期12-13,共2页常丹菲 
对偶既是汉民族特有的语言现象,它的形成与汉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本文拟从汉民族喜偶、尚和、整齐有序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对偶修辞整齐、和谐的建构两方面,对两者之间互为动因的双重作用做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对偶修辞建构 汉民族 文化心理 
中古胡姓家族之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期60-61,共2页尚永亮 龙成松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与胡姓家族有关的族源叙事文本。这些文本一方面反映了胡姓家族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了其民族认同变迁的鲜活状态。在这些族源叙事文本中,还存在模式化的情形,由此映射出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特征。
关键词:叙事文本 民族认同 中古时期 模式化 深层结构 汉民族文化心理 族源 
汉语詈骂词的语力及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情感读本》2015年第4期51-53,共3页尧春荣 
根据语义将汉语詈骂词分为十一类。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汉语詈骂词的粗俗及恶意程度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詈骂词的语力进行等级评定。通过对各级语力的詈骂词的分析,阐释汉民族的三大文化心理:宗族观念浓重,对血缘尤为重视...
关键词:汉语詈骂词 语力评定 文化心理 
浅谈古诗意象教学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年第5期39-40,共2页龙翠翠 
意象是古诗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诗人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情”之于文的“赋形”。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一些艺术感染...
关键词:意象 古诗 汉民族文化心理 教学 艺术感染力 传情达意 情感信息 思维方式 
论“尤最”副词来源及其表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被引量:1
《求索》2012年第2期182-184,共3页武振玉 李铭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14);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2010ZZ045)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
关键词:“尤最”副词 文化心理 色彩义 出现频率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浅析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2期100-100,共1页李思雨 
作为文化符号,各民族的语言都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极大地促进了汉民族和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词汇能够及时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反映和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折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语词汇 世界文化 汉语言 文化符号 文化风貌 心理特点 实践过程 
从汉语新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以汉语新词与中国的婚恋观及性观念的变异为例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198-199,共2页凌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空前发达,新词语的大量产生和运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时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透过这些新词语,可以窥探出揉进其中的体现着民族情感和时代风貌的语言心理特征。
关键词:汉语新词 汉民族 文化心理 嬗变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被引量:1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111-114,共4页孙永兰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
关键词:外来词 翻译方式 汉民族文化心理 影响 态度 
从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探析汉民族文化心理
《科教文汇》2011年第23期145-145,187,共2页吴嫒威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大量英语借词杂糅其中。本文从英语外来词汉化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网络词语的特点,通过分析网络语言中英语借词构成方式与使用现状,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网络语言 英语借词 文化心理 
外来词的汉化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探析被引量:2
《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86-87,共2页张蕾 毕彦华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过程就是对外来词汉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没有严格意义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时候总是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语言特点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
关键词:外来词 汉化 汉民族 语言文化心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