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书说

作品数:101被引量:6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莹可永雪黄南珊李泽需李君更多>>
相关机构:渭南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发愤著书”说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批评的意义破层
《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67-73,共7页温庆新 
扬州大学一流学科项目“明清重大历史事件与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研究”(YZUXK2023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知识学视阈下明代书目小说著录研究”(22FZWB038)
作为一种文学阐释理论的“发愤著书”说,已成为明清时期针对通俗小说文本意义与作者寄寓展开阐释的重要惯习。通过比肩《史记》等史书经典,“发愤著书”的阐释从文教意义与伦理价值两方面重设了通俗小说承继传统的“奇书”身份,尝试推...
关键词:发愤著书 通俗小说 《史记》 “奇书”批评 
“集体记忆”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建构及意义被引量: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33-38,共6页毋军保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流变及其学术体系建构研究(21&ZD252)。
从“集体记忆”的理论观照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其亦深蕴层次丰富的人格精神与文学价值。在“集体记忆”的观照下,司马迁通过“发愤著书说”,首先,实现了个体在情感、现实以及精神层面对于生命困境的超越;其次,历代失志之士皆可如司马...
关键词:司马迁 “发愤著书说” “集体记忆” 个体 群体 穷且益坚 用典 
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立论依据的粗浅考察
《语文月刊》2023年第3期75-80,共6页张黎明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见于他写给友人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同时也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发语酸楚沉痛,将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语言上交错使用长短句,并以排比、对偶句穿...
关键词:中国古代散文 《报任安书》 发愤著书 立论依据 对偶句 《史记·太史公自序》 长短句 感情色彩 
纯化向善的意志: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新解
《嘉应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51-54,共4页许龙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影响深远,从东汉到明清两代被人反复论及。目前,学界普遍采用创作心理学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其实,该观念在古代不断被人探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文学的创作观念,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着中国文化主流的深层精神内核:...
关键词:司马迁 "发愤著书" 向善的意志 终极关怀 道德修身 
“发愤著书”说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和发展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42-47,共6页武超 
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第三辑)》(ISBN978-7-5451-4990-6)。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滥觞是孔子的“诗可以怨”,但其并不是对“诗可以怨”的简单继承,更是一种发展。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提出对“诗可以怨”这一理论在情感表达范围、情感强烈程度以及具体的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而这一理...
关键词:“发愤著书”说渊源 “诗可以怨” 发展 影响 
钟嵘《诗品》“发愤著书”说探论
《文学教育》2020年第1期126-127,共2页祝文蕊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主要讲求"愤","愤"的表达或疏导方式为"著书",其创作动力主要为"发愤"。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作家及诗歌时,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十分推重怨情,在表达方式则为"陈诗",在创作动力上重视"发...
关键词:《诗品》“发愤著书” 情感维度 表达方式 创作动力 
简述“发愤著书”说的发展脉络
《文学教育》2020年第2期112-113,共2页邓文文 
苦难能加深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一些人的写作意识,写下不朽的文学作品,这是“发愤著书”的基本内涵。这个理论由司马迁提出,而后历代都有人对其有自己的解说,如刘勰、韩愈、欧阳修、李贽等。
关键词:发愤著书 蚌病成珠 不平则鸣 穷而后工 
孔子“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63-66,共4页吴博群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孔子倡导“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之说。二者有同有异,从孔子与司马迁对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态度、怨刺与悲怨的不同表达以及两种批评标准中理性与浪漫的不同展现三个方面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和为美 发愤著书 内容与形式 怨刺与悲怨 浪漫与理性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189-190,共2页刘怀荣 
上古进谏制度,特别是以诗讽谏的政治实践直接催生了《诗经》怨刺诗,后者则反过来成为讽谏实践的有力武器。孔子“诗可以怨”正是对以诗讽谏的政治实践和《诗经》怨刺诗的理论总结,怨刺诗则是“诗可以怨”和《诗》教最早的文学范本。从...
关键词:诗可以怨 发愤著书 政治实践 《诗经》 《诗》教 怨刺诗 人文传统 讽谏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23-31,共9页刘怀荣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以怨"...
关键词:进谏 以诗讽谏 怨刺诗 诗可以怨 发愤著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