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女》

作品数:128被引量:7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尹明祥姜静王崇凯冯智强赵文竹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成长视角下对《卖花女》中伊莉莎的分析
《今古文创》2025年第9期22-24,共3页谢淑敏 
《卖花女》讲述了一位衣衫褴褛、土腔土调的街头卖花女伊莉莎在语音学家息金斯的训练下成长为一名温文尔雅、发音准确的窈窕淑女的故事。本文通过成长的理论视角,分析伊莉莎内外两方面的成长,认为萧伯纳的《卖花女》是一部成长题材的戏...
关键词:《卖花女》 伊莉莎 成长 女性 
《卖花女》中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5期130-132,共3页郝承泽 潘雁 
著名讽刺小说《卖花女》讲述了上层阶级语言学教授经过不懈努力把身份贫寒的卖花女改造成美丽优雅的名门小姐的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莉莎追求精神独立,并且试图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在经历了严苛的口音及形象的训练后,伊莉莎成功地从...
关键词:《卖花女》 女性意识 压抑 觉醒 
从悲剧的他者到独立的勇士——论《卖花女》中伊莉莎的蜕变
《唐山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79-84,93,共7页李希梦 
乔治·伯纳德·萧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亨利克·易卜生开创的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痼疾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大量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卖花女》便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
关键词:卖花女 伊莉莎 规训与惩罚 权力理论 
会话含义视角下的戏剧对话翻译研究——以《卖花女》为例
《今古文创》2024年第10期94-96,共3页麻博满 孙莉 
会话含义理论作为语用学的关键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作用,能够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人物对话作为戏剧剧本中的主要内容,其翻译在戏剧翻译中占据主要地位。本文拟从会话含义理论视角切入,对经典剧作《卖...
关键词:《卖花女》 会话含义 戏剧对话 翻译策略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以《卖花女》中译本为例被引量:1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4年第5期16-19,共4页任迎迎 周子梅 
本研究基于《卖花女》英汉一对二平行语料库,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和语篇特征出发,分析杨宪益译本与林语堂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异,结果表明:(1)在词汇层面,林译本用词更加丰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而杨译本语言则呈现出凝练的特点;(2)在句法...
关键词:《卖花女》 英汉平行语料库 译者风格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卖花女》杨译本中的方言翻译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3年第40期105-107,共3页林颖珊 
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英语也一样。经典戏剧《卖花女》以英语标准语和伦敦东区方言为题材,充分体现了标准语与方言的区别和各自的语言特色。如何将剧中的方言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读者,让汉语读者拥有跟英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是每个...
关键词:《卖花女》 功能对等 方言翻译 
萧佰纳请看戏
《快乐语文》2023年第2期64-64,共1页孔连根 
著名作家萧伯纳和丘吉尔都是19世纪英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二人交往很深,又都有几分傲气,因而见面后免不了打嘴仗,彼此打趣,即便是通信也是如此。有一次,萧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信:“亲爱的丘吉尔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
关键词:《卖花女》 萧伯纳 首场演出 丘吉尔 影响力 
《卖花女》新解——亲子矛盾与恋父情结对剧本结局的影响研究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1期36-39,共4页吴俊衡 
2022年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卖花女》中亲子关系缺失对剧本结局的影响研究。
《卖花女》是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知名度最高的剧作之一。剧中男主角希金斯和女主角伊莉莎最终分道扬镳的结局饱受争议,引起学界与社会长达一个世纪的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剧作中亲子矛盾和伊莉莎潜在的恋父情结的探究,提出对《卖花女》结...
关键词:《卖花女》 萧伯纳 亲子矛盾 恋父情结 
论性别与阶级视域下女性色彩的稀释——以《卖花女》和《窈窕淑女》为例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3年第2期37-39,共3页刘琬 
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窈窕淑女》改编自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卖花女》,并且包揽奥斯卡重要奖项。本文将从女性应摆脱“家庭的天使”的桎梏展开,对比剧作与影视中公然的厌女现实性。并且以性别和阶级角度解读过度夸大的男性形象是如何削弱...
关键词:家庭的天使 社会规训 男性凝视 
林语堂《卖花女》自我改译研究
《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6期95-104,共10页冯智强 李晨羚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林语堂对外话语建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YJA740012)的阶段性成果。
林语堂于1931年首译出版了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的重要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并于1943年修订再版,此后多次重印发行。通过对比前后两个译本,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改译现象:林语堂通过语词的直白化、措辞的口语化与语句的动态化使译文进...
关键词:《卖花女》 自我改译 策略与效果 问题与思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