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作品数:300被引量:6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施建刚杨晶黄玉峰吴建伟焦肖雅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文学理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苏东坡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校园英语》2020年第10期226-229,共4页孙传捷 
本文以《苏东坡传》为例,从地点、称谓、成语谚语、诗文类概念、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深入分析其中运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林语堂的英译案例,为当今文化外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苏东坡传》 林语堂 翻译研究 
幕后、台前、彰显——林语堂译《苏东坡传》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45-45,47,共2页于馨妮 
传统翻译观中译者一直处在“幕后”,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译者主体性也随之走向“台前”。林语堂精通中英文,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为了将中国文化传入西方,林语堂翻译了大量中国...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林语堂 《苏东坡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杂合现象
《文教资料》2018年第30期9-10,共2页黄春梅 黄倩倩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从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译介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编号:JAS160401)
本文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例,对其作品中的杂合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林语堂在创作中使用了杂合策略,这消除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理解障碍,使英语读者理解并乐于接受作品,并直观地向对方进行文化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增添出彩一笔。
关键词:林语堂 苏东坡传 杂合现象 
从《苏东坡传》看作者和译者的读者意识被引量:6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年第2期93-103,共11页栾雪梅 卞建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语堂作品的中国文化变异策略研究"(14BYY01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译策略研究--以林语堂编译写策略为个案"(11CWXJ03)
本文以林语堂用英语创作的《苏东坡传》为例,从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翻译、贴近读者的叙事风格、副文本的使用几个方面对原作和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发现林语堂在用英语创作中国文化题材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意识如何影响其创作,在...
关键词:《苏东坡传》 林语堂 读者意识 无本回译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译文翻译共性研究——以《苏东坡传》汉译本为例被引量:3
《外国语言文学》2016年第2期97-104,144,共8页施建刚 邵斌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15JC075
本文将林语堂先生的名作《苏东坡传》的张振玉汉译本与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从词汇丰富度、实词密度与形合度等三方面观察了汉语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印证了翻译共性假设的某些观点,但也发现汉语译文易受源语渗透效应、叙述...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 翻译共性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张振玉 
《苏东坡传》两个中译本对照应衔接的处理被引量:3
《翻译论坛》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滕梅 秦薇 
本文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与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对比《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关于照应衔接的处理,分析原语语篇照应衔接机制以及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重构的目的语语篇,对于保证目的语语篇连贯和提供高质量的译文具有重要性。
关键词:《苏东坡传》 翻译 照应 衔接 
苏轼贬居黄州心态探微被引量:1
《社科纵横》1997年第3期50-51,共2页林斌 
苏轼贬居黄州心态探微林斌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被捕入狱,十二月二十八日被释放贬谪,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人生经历的急剧转折给苏轼以沉重的打击,“别来未一年,落尽骄气浮”,平时...
关键词:苏轼 黄州 佛老思想 王水照 《苏东坡传》 儒道释思想 《中国文学史》 人格理想 “乌台诗案” 《迁居临皋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