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巧琴

作品数:22被引量:3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译经语料汉魏六朝文体高职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理学更多>>
发文期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博览》《兰州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浙江教育发展、改革及其教育史意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7-9,共3页卢巧琴 王云裳 
浙江将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优先目标,以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人力层资源分层培训等教育实践为出发点,凸显依法治教思想、选择性教育理念、"管办评分离"制度与选课走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等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教育主客...
关键词:浙江国民教育 资源谱牒 枢纽性范畴 教育史 意义 
云想衣裳花想容——评青年艺术家王云裳的系列画作
《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9期207-210,共4页卢巧琴 
“80后”女性画家绘画题材特征及成因探析(项目编号:2014070)
青年艺术家王云裳擅长丹青且能诗会文,画染诗意,诗融画素。执着于精神的清野,则是其画、其文、其诗的风景主轴。画之外延讯息的诗性编码与诗意内涵的画感填充,赋予线条以无声的节奏与韵律。诗画叠加的"云"式笔法自觉彰显着审美姿态的...
关键词:多维图景 美学立足点 画感填充 诗性编码 “云”式笔法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与同时期确切译经文体之比较——以《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比较为例被引量: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49-51,共3页方梅 卢巧琴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年课题(14YJC740021);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2N086)
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文体与汉语梵歌迥然有别,只单一寻找相应的原典,或仅将其与中土典籍相较,可能都无法客观描述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体。选择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并以《大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三部法炬...
关键词:失译 误题 鸯崛髻经 文体 
汉魏六朝失译语料的利用原则与鉴别方法——以《鸯崛髻经》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99-101,共3页卢巧琴 方梅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语言研究";项目编号:2012N08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古失译;误题之经文体研究--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考察";项目编号:14NDJC176YB
汉语史研究中,汉魏六朝时期的失译语料常被征引,年代、译人尚未确切的失译、误题之经与疑伪经也有混用情况,因此任何种类的未确切语料都必须先考证后利用。通过对屡被误题的《鸯崛髻经》与《楼炭经》、《诸德福田经》、《法句譬喻经》...
关键词:失译语料 鸯崛髻经 利用原则 鉴别方法 
高职人文课程课堂教学话题生成与实现的理路分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2期127-130,共4页卢巧琴 方梅 
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高职人文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kg2013869)的部分成果
课堂教学话题设计本质上隐含着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达成教学目标的预设。随着教学内容的逻辑显现,在单元知识传授前、传授时、传授后的不同时段,分别嵌入相应话题,从中观察学生当下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话权拾取与话题衔接能力。明了话题...
关键词:人文课程 课堂教学 话题生成 话题实现 
论唐代白话诗歌语料的利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30-34,共5页卢巧琴 王燕红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JCYY02Z);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4YJC740021)
充满禅意的唐代白话诗融诗歌、佛门倡言于一体,形成了既迥异于汉语梵歌,又不同于翻译文献的体式。因其特殊的传承方式,承前启后的唐代白话诗有很多诗作年代、作者难以确切。在梳理史籍文献的基础上,从语言组织方式、文字、词汇等方面对...
关键词:汉语史 唐代白话诗 白话诗派 中国诗学 禅宗史 
汉魏六朝译经文体研究的语言学意义被引量: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75-77,共3页徐秋儿 卢巧琴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1N17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JCYY02Z)
文体是语言的自我生成。译经作为混合汉语,其文体既与汉语典籍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与其完全不同的传统或谱系。以译经特有的组合单元"品"为基点,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出发,分区比勘南、北译经具体用语用词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文体结构之间...
关键词:汉魏六朝译经 文体 区域特征 语料考证 
不同来源出处“王梵志”诗语言比较研究被引量: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7-160,共4页卢巧琴 方梅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A12YY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JCYY02Z)
不同来源"王梵志"诗分别保存了初盛唐、晚唐、宋初的原始语言材料。笔者通过对"王梵志"诗的封闭式比勘,梳理新、旧语言要素在诗中的具体分布,从语言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常用词演变更替等方面,阐述敦煌所出三卷本、法忍抄本、一卷本以及...
关键词:“王梵志”诗 语言组成成分 常用词 比对 
论汉魏六朝译经文体建构的方法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2,40,共3页卢巧琴 徐秋儿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N17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2JCYY02Z)
文体本身就是汉魏六朝译经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话轮为自然单位,切入源语与目的语同现于一个文本的译经语料,考察其多元的语言组成成分,分析常用字、词的具体替换,以及句法与词法在语句层面的同步建构,同时承认语用环境对文体建构方...
关键词:汉魏六朝 译经 话轮 文体建构 
“王梵志”诗作的归属分类及语言学其依据被引量:1
《兰州学刊》2013年第3期204-206,共3页方梅 卢巧琴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敦煌写本‘王梵志’诗语言研究"(项目编号:A12YY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敦煌诗歌语料鉴别研究"(项目编号:12JCYY02Z)
敦煌所出及唐宋诗话笔记所收"王梵志诗",均非一人一时之作。从整体风格、思想倾向、文化习俗、适用对象、语言结构层次、词汇等方面,对不同来源"王梵志"诗进行具体比勘,结合中土典籍、翻译文献及同为敦煌所出的变文与童蒙读物《太公家...
关键词:“王梵志诗” 归属分类 依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