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戈

作品数:8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艾儒略教育体系教育交流大学教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江苏高教》《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大江周刊(论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128-130,共3页吴戈 
学生称"弟子",即认老师为"父兄"。《论语》中"先生"、"父兄"各二见,注家多将"先生"注为"父母"、"父兄"、"长者"而不作"老师"解;二见"父兄"一指孔子,一指子路,而两人均无父兄在世。笔者认为《论语》中"先生"、"父兄"均指老师。
关键词:论语 先生 父兄 弟子 门人 
《国语》、《新国语》与“故事类史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80-183,共4页吴戈 
《汉书·艺文志》于"《国语》二十一篇"和"《战国策》三十三篇"之间有"《新国语》五十四篇。"前人多以为刘向分《国语》而成《新国语》。其实,刘向校书时积累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类史书,由于左丘明之《国语》是传播甚广的定本,于...
关键词:《新国语》刘向 
南京教案与福建教案对明代天主教传教行动的影响
《学海》2016年第1期195-200,共6页吴戈 
过往学界在论及明代南京教案和福建教案缘何发生时,都将原因归结为东西二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政治压力。虽然这两次教案有着极其相似的过程,但导致二者发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就南京教案来说,主因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集权政治的危机感,...
关键词:南京教案 福建教案 明代基督教 
明清鼎革之际的常州士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7,共7页吴戈 
王朝鼎革之际,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人往往都面临守义和变节的生死选择,明清的"夷夏"更替尤其是"薙发令"的强制推行,于"亡国"之外更加上"亡天下"的忧惧。尽管如此,仍是"国破君亡,鲜见忠义""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这种生死选择,除去"忠君...
关键词:明末 常州 士人 管绍宁 宗灏 
《西学凡》与西方大学教育体系的较早传入被引量:2
《江苏高教》2016年第1期148-151,共4页吴戈 
随着明清之际大量传教士入华,西方大量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被带到了中国。其中,作为西方现代大学体系发端的耶稣会大学体系也被他们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艾儒略撰写的《西学凡》一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教会大学...
关键词:艾儒略 《西学凡》 西方大学教育体系 教育交流 
汉末魏晋学风与文本流变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3-6,共4页吴戈 
作为研究历史的可靠材料,各类史籍的文本流变历来得到学者们重视。从学界的既有研究来看,两汉之间的文本流变得到了普遍关注,但对其后发生的文本流变过程却重视不足。事实上,魏晋人对文本的删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赵歧还是向秀,...
关键词:魏晋 学风 文本流变 
浅论西周大学教育的两种方式
《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29期6-7,共2页吴戈 
由于教育与文本之间的密切关联,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大学教育,主要以文本研读为主。但除了文本研读之外,以"口传心授"为方式的师徒授受,同样是西周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在继承西周大学教育的先秦儒学教...
关键词:西周 大学 文本研读 口传心授 
道教与东汉社会——论宗教在乱世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大江周刊(论坛)》2011年第11期92-92,共1页吴戈 
一、引言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一个宗教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1、必须具有与神圣有关的信仰与仪式。2、必须具有一个由具有相同信仰和仪式的人所结合而成的道德共同体,即通常意义上的...
关键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学家 乱世 东汉 道教 道德共同体 构成要素 宗教团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