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坚

作品数:9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官方话语台湾诗人哲学内涵语际交流消费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上海文化》《贵阳文史》《现代中文学刊》《决策与信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方法论、历史观与未来世界
《上海文化》2024年第8期21-28,共8页赵汀阳 朱生坚 
朱生坚:您最近发表的《关于“巫史传统”的非实证分析》,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洞见:一种文化的元定理一定是方法论,不是价值观。但是,我不能接受您所说的:中国思维模式一直是经验主义的。而您所说的李泽厚先生的“经验变先验”的方法论,在...
关键词:巫史传统 中国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 李泽厚先生 元定理 方法论 超验 思维模式 
作为教育者的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读解
《上海文化》2017年第2期90-105,127,共17页朱生坚 
作为年轻的古典语文学家,尼采以历史学为例,批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从而指明时代的病症。他反对由于历史学的过剩而导致生活退化、损害民族文化的健康。他强调让历史学为生活服务。他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德意志精神和生活的统一。这是作...
关键词:历史 生活 教育 
好好说话,说人话
《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22期75-77,共3页朱生坚 
语言是一个共同的家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就算不去探究它的哲学内涵,只是当作一句诗来理解,也是不错的。这是一个奇妙的家园。它是公共的,不仅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公共的,而且对其他所有人开放。
关键词:哲学内涵 人说 语际交流 流行话语 流行词 英文原文 台湾诗人 流行小说 会议论文 官方话语 
好好说话
《社会观察》2015年第7期63-65,共3页朱生坚 
语言是一个共同的家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就算不去探究它的哲学内涵,只是当作一句诗来理解,也是不错的。这是一个奇妙的家园。它是公共的,不仅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公共的,而且对其他所有人开放。同时,它也是个人的,每...
关键词:哲学内涵 人说 个人性 语际交流 台湾诗人 流行小说 会议论文 英文原文 官方话语 余光中 
中国诗学的三个界限——陈伯海先生著作三种重读有感
《上海文化》2015年第3X期113-118,127,共7页朱生坚 
陈伯海先生《中国诗学之现代观》、《回归生命本原》、《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界定了中国诗学的基本特征,阐释了它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本文在此基础上勾勒中国诗学的三个界限:一是文学性或诗学与诗教的界限,二是雅与俗或诗人与士人、世...
关键词:中国诗学 生命论 界限 
《游金梦》与性情命
《贵阳文史》2014年第3期79-81,共3页朱生坚 
《游金梦》是复旦大学古典文学名师骆玉明教授近几年在《瞭望东方周刊》开设的“秋水杂篇”专栏,是其漫谈《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三部古典小说的随札。为何选这三种?骆老师以为,中国古典小说“在审视和演示人性方面,...
关键词:《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古典小说 性情 《西游记》 《红楼梦》 《金瓶梅》 古典文学 复旦大学 
文学与城市:作为精神生活之所在
《上海文化》2013年第2X期88-97,共10页朱生坚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集体课题“文学想象与城市文化的多元建构”的引论
文学是一种精神生活。而城市在诞生之初,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之所在。文学给城市设置了一层特殊的氛围,而这种氛围里弥漫着各个城市特有的气质。这是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为精神生活之所在的文学和城市,都来自人的创造,都因人而存在并...
关键词:城市 多元文化 记忆 实践 想象 
非主流文学叙事的生产力
《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3期104-111,共8页朱生坚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态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态势下,讨论“非主流文学”,似乎缺乏清晰的边界,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至于本文作为例证加以讨论的女性叙事、底层叙事和少数民族叙事,都有主流话语的强大支持。在文学创作中,在文...
关键词:非主流文学 文学叙事 生产力 当代中国文学 不合时宜 女性叙事 民族叙事 底层叙事 
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被引量:5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90-93,共4页朱生坚 
审美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审美活动普遍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其范围远远大于"艺术"活动。但是,这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带有对于"审美"的误解。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只能说是日...
关键词:审美 消费 日常生活 消费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