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作品数:45被引量:4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呼啸山庄》文明英美文学两种文化希斯克利夫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语研究》《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项目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早年生活看索尔·贝娄的犹太文化情结被引量: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4-8,共5页王喆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索尔·贝娄前期作品中的犹太文化书写研究”(项目编号:SCWY20-16)。
颠沛流离的少年时期、丰富多彩的青年时期,以及饱含温情的父母嘱托,使得索尔·贝娄始终怀有难以抛舍的犹太情结。贝娄通过塑造自己小说中主人公的各种形象和展示主人公的各种思想,来不断追溯自己的犹太家庭背景和犹太社会根源。无论是...
关键词:索尔·贝娄 早年生活 犹太文化情结 
有关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情况的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被引量:1
《海外英语》2020年第1期40-41,49,共3页淡永丽 张艺琼 朱莉 徐亚辉 陈晓凤 王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644033),指导教师:王喆
该文主要是对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首先以我校英语师范专业毕业学生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包括线上、线下调查,并且到各个本科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各种因素及调查数据,整理了相关意见,试图为我校日后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师范院校 英语专业 就业调查 
解析《洪堡的礼物》中叙述话语的表达方式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7年第2期61-64,共4页王喆 
2016年度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贝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以《洪堡的礼物》为例(SCW-YH16—11);2016年度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6SC0001B)
《洪堡的礼物》是一部叙事极为独特的小说,作者贝娄成功地运用了叙述话语中直接讲述和自由直接讲述的表达方式,使得它们在小说中相互结合与多重组合,这不仅直接、生动地展示了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键词:《洪堡的礼物》 叙述话语 直接讲述 自由直接讲述 
爱之悲歌 千古绝唱——希斯克利夫和李尔王的情感悲剧比较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4期50-52,共3页罗建婷 王喆 
四川文理学院首批科研创新团队立项项目([2014]112号)阶段性成果
文学故事无论发生在哪个世纪,其闪烁出的人性的美好都会穿越时空而有着永恒的魅力。在《呼啸山庄》和《李尔王》中,无论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男女之爱,还是李尔和儿女们之间的亲情之爱,二者塑造的情爱与复仇相间的情感悲剧,...
关键词:爱的承诺 爱的磨难 爱的超越 
后现代性的英雄和牺牲品——《洪堡的礼物》中人物形象再评介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37-40,共4页王喆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书写——以《洪堡的礼物》为例”(SCWY14—15)阶段性成果;四川文理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立项——语料库创新研究(川文理[2014]112号)
朝圣者、观光者与流浪者是后现代性的人格类型。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笔下《洪堡的礼物》中的人物正是这些人格类型的隐喻,朝圣者是后现代性的大众英雄,观光者是后现代性的个人英雄,而流浪者则是后现代性的受害者。或许我们生活在后现...
关键词:后现代性 朝圣者 观光者 流浪者 
索尔·贝娄对犹太知识分子情怀的根源探究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35-38,共4页王喆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书写——以《洪堡的礼物》为例”(SCWY14-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出身犹太世家,谙熟犹太文化,懂得犹太思维,这都使得索尔·贝娄能从古老的犹太文化和历史中汲取大量而又丰富多彩的创作财富,使得犹太文化要素在其笔下以文学方式得以消解和运用。贝娄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的犹太知识分子,...
关键词:犹太世家 犹太文化 犹太原型 犹太知识分子 
走出哥特小说的困境——评析《呼啸山庄》的艺术创作路径被引量:1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69-74,共6页王喆 
四川省社科规划外语项目"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呼啸山庄>"(SC11WY016)
从小深受哥特作品的熏陶,艾米莉·勃朗特将哥特小说的主要特征:神秘、恐怖、超自然等要素很好地运用到了其唯一的撼世之作《呼啸山庄》中。凭借自己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女作家创造性地使传统的哥特题材服务于她的目...
关键词:哥特的影响 哥特的继承 哥特的超越 
对话的魅力:《院长》中“斯诺命题”新解被引量:1
《语言教育》2014年第3期88-93,共6页王喆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1年度科研项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对接--<院长>中‘斯诺命题'的再研究"(项目编号:SCWY1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院长》选择了来自"两种文化"群体的代表人物——文学研究者保尔·杰戈和生物生理学家托马斯·克劳佛德,通过他们各自阵营间的相互对话和心理变化,作者斯诺将其在里德演讲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借助文学的手法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帮人们尽...
关键词:两种文化 对立 对等 对接 
美国当代文明的一面镜子:《洪堡的礼物》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87-91,125,共6页王喆 
小说《洪堡的礼物》在批判当代物质至上和精神堕落的同时,也对人生价值、友谊情感等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品,索尔·贝娄的这一代表作成功地把一群追逐名利者典型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焦虑中都...
关键词:《洪堡的礼物》 文明的硕果 文明的抗争 文明的希冀 
《圣经》原型对《呼啸山庄》的影响被引量: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94-98,共5页王喆 
《圣经》中的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艾米莉·勃朗特对来自神话文学原型的创造性利用,使得读者对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心理上得到了一个最佳的审美距离。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正在经历着当年亚当和夏娃那般...
关键词:《圣经》 《呼啸山庄》 艾米莉· 勃朗特 伊甸园 原型模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