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梅

作品数:8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普鲁斯特写作翻译隐喻《在细雨中呼喊》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现代妇女(理论前沿)》《长城》《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福楼拜小说叙事形态辨——基于亨利·詹姆斯与埃德蒙·杜朗蒂等人的比较
《华章》2024年第16期0006-0008,共3页陈湫钰 何红梅 
19世纪中期,法国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大师级人物居斯塔夫·福楼拜,其小说以灵活的观察视角及独特的叙事手法为人所称道。很多文学家与评论家都对福楼拜的小说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就导致这些评论有着部分的不同与...
关键词:福楼拜 小说叙事 亨利·詹姆斯 埃德蒙·杜朗蒂 文学 
翻译:写作之隐喻——以普鲁斯特、西蒙、格非为例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91-98,共8页何红梅 户思社 
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4JZ037)
"翻译"与"写作"的差异在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克罗德·西蒙(1913—2005)、中国当代作家格非(1964—)的笔下消失了,"翻译"被他们视为写作的隐喻。对他们这种写作"翻译观"的异同与发展脉络进行比较、梳...
关键词:翻译 写作 普鲁斯特 西蒙 格非 
论《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特征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57-63,共7页何红梅 户思社 
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4JZ037)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揭示出"时间"的重要性,但作品的故事时间却极其模糊。通过"失去的时间"与"寻回的时间"的对照,普鲁斯特强调了不由自主回忆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的力量,体现了时间的四个特征,即心理化、间断性...
关键词:普鲁斯特 时间 艺术 间断性 创新 
从“他”到“我”:普鲁斯特的虚构之路被引量:2
《长城》2013年第04X期36-38,共3页何红梅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这句话拉开了《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追忆》)叙事的序幕。这部作品洋洋洒洒七大卷,展现了"我"如何成为作家,领悟到以前的生活是一个无形的使命形成的过程。法国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让伊夫·塔...
关键词:普鲁斯特 圣伯夫 桑德 随笔集 巴尔 自传色彩 马塞尔 不知道 超验 叙述对象 
1920-1940年普鲁斯特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3年第1期110-113,共4页何红梅 
1920-1940年代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中国译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普鲁斯特的接受主要表现为作品的节译、报刊杂志零散的介绍和数篇专门的评论文章。总的来说,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译介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改变密切联系;第二,对...
关键词:普鲁斯特 二十世纪 接受研究 中国 
从时间与回忆谈《在细雨中呼喊》被引量:4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期196-199,共4页何红梅 
本文通过对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时间与回忆的分析,探讨普鲁斯特在余华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踪迹,呈现余华怎样创造性地将异质因素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美学风格并融入到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论文旨在指出,通过一种创造性...
关键词:余华 普鲁斯特 时间 回忆 互文性 
论普鲁斯特的阅读观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期258-261,共4页何红梅 
普鲁斯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读者。他在各个阶段发表的文字说明他非常重视阅读。他不仅强调读者的主观性与敏感性,也强调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认为写作是阅读的延续与超越。对读者的重视,与普鲁斯特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因...
关键词:普鲁斯特 阅读 局限 写作 超越 
从翻译实践到翻译印象——论“译者”普鲁斯特
《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11期85-87,共3页何红梅 
普鲁斯特曾经是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译者,翻译的经验对他而言具有与仿作同样的训练作用,是一种风格的练习。翻译对普鲁斯特而言,还是写作的隐喻,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和责任是译者的任务和责任",即运用艺术语言翻译独特的印象,翻译"陌...
关键词:普鲁斯特 翻译 写作 隐喻 内心之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