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少庠

作品数:23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汇作家《铁皮鼓》荒诞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求索》《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阅读与成才》《华西语文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君特·格拉斯笔下的荒诞与真实 《铁皮鼓》导读
《阅读与成才》2023年第5期97-100,共4页华少庠 
1959年小说《铁皮鼓》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各种语言的译本相继问世。在1980年被改编为电影后,《铁皮鼓》作为德国战后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而驰名于全世界。《铁皮鼓》讲述了一个奇特的人。故事发生在但泽市,时间跨度从1889年到1954...
关键词:魏玛共和国 文学作品 历史画卷 战后德国 时间跨度 
侨易主体的三重空间与侨易的本质被引量: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华少庠 
无论是侨易行动还是侨易条件,都是在侨易主体的三重空间中产生、完成,其结果也必然在这三重空间中得以表现。因"侨"至"易"的行动,就是侨易主体通过三维空间的位移,而产生了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变迁。侨易行动的本身也是三重空间相互作...
关键词:侨易主体 三重空间 时间性 此在 
“侨易学”视域下“道”的别样话语再现--论“道”之德语迻译中的本体论含义变迁被引量:1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2-18,共7页华少庠 
《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在迻译为德语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侨易"现象。"道"的本体论含义在不同时期的德语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道"的德译,成为一种由于语义符号物质层面上的"位移"而导致精神内涵变异的过程。这种因"侨"而致的"...
关键词: 侨易学 本体论 
诠释的视域融合——以沃尔夫对儒家伦理的阐释为例
《华西语文学刊》2014年第1期20-25,283,共7页华少庠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家典籍‘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25)阶段性成果
视域融合是当代诠释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异质文化的互动以及对来源于异质文化文本的诠释、理解和迻译,都体现了基于历史主体此在性。正是在这种此在的基础上,视域融合得以完成。德国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对儒家伦理的...
关键词:视域融合 前见 儒家伦理 启蒙运动 
“北辰”和“天”的意象重构被引量:1
《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116-120,共5页华少庠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家典籍<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研究"(12YJA740025)
鉴于"北辰"和"天"的意象关联在德语语境中的缺省和20世纪初德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前见的缺乏,卫礼贤在翻译《论语》时,用诠释性的替换翻译,寻求这两个汉语语义符号在德语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象关联,在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无中国文化...
关键词:卫礼贤 论语德译 北辰  意象 
"道"的别样话语存在--论卫礼贤对《论语》"道"的语义解读和迻译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78-82,共5页华少庠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家典籍《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研究”(12YJA740025)
鉴于"道"所包含的"仁道"和"天道"意蕴在德语语境中的缺省和上世纪初德语读者对中国文化预知的缺乏,卫礼贤在翻译《论语》时,用诠释性的替换翻译,寻求"道"的"所指"与德语词汇符号"所指"的交汇,从而使无中国文化前见的德语读者根据自己的...
关键词: 诠释 德语语境 译文 
论《红楼梦》德译本中国宗教词汇意蕴的再现——以“空门”“神仙”和“识通灵”的德译为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93-95,F0003,共4页华少庠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委托项目“《红楼梦)在欧美的译介研究”(项目批准号:sclow006)阶段性成果之一.
宗教信仰自明而不可追问的特性,使其很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这一特性也使宗教和以感性形象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一再清晰地表现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精神维度这一命题的真实性。
关键词:中国宗教 《红楼梦》 神仙 词汇 译本 宗教信仰 逻辑分析 文学艺术 
卫礼贤德译本《道德经》诗性美感的再现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125-128,共4页华少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A740025)
卫礼贤1911年翻译出版的德语《道德经》是西方世界百余年来最为知名的译本之一。译本在德语的语境中再现了原文的诗性美感。译者把原文的节奏韵律转化为德语诗歌的节律和音韵,从而赋予了译文新的韵律美感。《道德经》的迻译,也是数目众...
关键词:卫礼贤 《道德经》德译本 诗性美感 玄牝 永恒女性 
疯子的“呐喊”-解读表现主义先驱蒙克
《北方文学(下)》2012年第9期1-2,共2页蔡馥谣 华少庠 
爱德华·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本文主要通过运用表现主义及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蒙克及其代表作《呐喊》的分析,进一步探索蒙克的"疯子"的世界。
关键词:表现主义 蒙克 呐喊 
儒家典籍“四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被引量:1
《华西语文学刊》2012年第2期88-93,249,共7页华少庠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儒家典籍《四书》在欧洲的译介与研究”(项目编号:12YJA740025)阶段性成果
在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思想家开始论述中国和儒家文化。尽管当时的知识来源十分有限,但他们的有关论述仍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但用德语系统译介和分析《四书》和其他儒家典籍,则发轫于卫礼贤。卫礼贤对儒家典籍的译介可谓达到...
关键词:四书 儒家 译介 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