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帜

作品数:55被引量:291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存续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青海民族研究》《东南文化》《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吴兴帜 梁昭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代‘黔苗图’的知识观研究”(CX20240156);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24ZZTS0033)。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
关键词: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从生活品到商品:海南黎锦手工艺遗产的嬗变研究被引量:3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年第4期63-73,154,155,共13页吴兴帜 黄美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
在传统社会中,手工产品的交换或买卖主体为地方人群或地域人群共同体,呈现出遗产持有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消费社会中,以商品形态为主导的手工产品的买卖主体为地方人群共同体和外来消费群体,构建了遗产持有者与消费者的客体间关系。手工...
关键词:海南黎锦 手工艺 多元主体 消费群体 
中国传统村落新内源式发展模式研究被引量:1
《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4期95-101,共7页吴兴帜 张云熙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AMZ01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MZ151)的阶段性成果。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集大成者,其集中呈现了乡村社会的生态、生活、生产形态,映射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演化过程,具有独特的聚落形态、乡土景观以及地方性知识体系,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资源。目前传统村落的发展基本...
关键词:传统村落 循环共生 新内源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化保护认知研究被引量: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72-79,共8页吴兴帜 周灵颖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西南各民族戏曲艺术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2JYC850017);昆明学院校级人才引进项目“云南花灯戏代表性传承群体民族志研究”(XJ20220035)阶段成果。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雅俗共赏:手工艺遗产存续形态研究被引量: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126-133,共8页吴兴帜 王稳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
手工艺遗产作为地方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折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与宇宙的基本认知,是一种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化形态。随着文化旅游和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从生活品走向工艺品,出现了“我者”的生活品与“他者”的艺...
关键词:手工艺 价值分层 俗文化 雅文化 
传统村落保护的文化认知研究被引量:1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6,共6页吴兴帜 徐丽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滇黔桂传统村落建设聚落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1AMZ015)。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以村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以聚落形态为空间依托的文化综合体,映射着世代相传的乡土智慧和文化逻辑。随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从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场所向...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主体 价值 
论文化遗产的价值分层被引量:1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50-57,共8页吴兴帜 彭博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云南沿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土景观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D2018ZD10);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项目“桂西地区民族村落的乡土传统与创新传承”(2019MDMZX001)。
价值是行为体的主观判断结果,不同的行为体基于自身的需求与评判标准,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出现不同结果,从而造成了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性和表述的多样性。随着文化遗产实践的发展,不同行为体在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层面出现的分歧,根...
关键词:文化遗产 价值 价值分层 
以生为计:中老边民跨界流动的认知研究被引量:1
《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107-112,共6页吴兴帜 梁昭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项目编号:14ZDB1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边境地区边民回流问题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BMZ100)的阶段性成果
边民的跨界流动引发了对边民多维认同体系和边民社会治理的多视角探究,既有宏观的民族国家叙事,又有微观的地方社会表达,其关键之处在于边民跨界流动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无论是历史流动的延续性还是当代迁徙的选择性,其均关乎边...
关键词:生计 边民 跨界流动 
文化镜像视野下的遗产保护研究被引量:2
《百色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36-42,共7页梁昭莉 吴兴帜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项目“桂西地区民族村落的乡土传统与创新传承”(批准号:2019MDMZX001);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文化镜像视野下的陇戛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批准号:2020Y034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批准号:2019CX003)。
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文化原生主体的自觉,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文化对自我和他者的价值,进而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自觉的按照文化逻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遵循着客位保护与主位传承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镜像 文化自觉 遗产主体 遗产保护 
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被引量:6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58-64,共7页吴兴帜 彭博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CX003);“云南沿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土景观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D2018ZD10);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915)阶段性成果。
随着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享"理念的推动下逐渐从文化走向商品,形成了文化与商品共存的态势,产生了文化保守主义的"传承"与文化实用主义的"效用"之间的争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价值"与"...
关键词:价值分层 他者 我者 价值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