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秀

作品数:28被引量:2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逸周书》《古代汉语》正字词语补释词语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甘肃高师学报》《辞书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博览群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赜索隐 沟通古今——吴福熙先生学术贡献述略
《甘肃高师学报》2021年第6期35-41,共7页周玉秀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
关键词:吴福熙 《古代汉语》 《汉语成语词典》 以动用法 “见V”句式 
《尚书》
《博览群书》2019年第7期72-72,共1页周玉秀 
《尚书》是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君上与臣子谈论的为政之道,是一部重要的经书元典。它曾由孔子芟夷翦截,保留了'足以垂世立教'的机要,贯穿着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仁政思想,是历代帝王案头必备的...
关键词:《尚书》 
《无逸》颇有当代价值——“古典新读·《尚书》篇”之一
《博览群书》2019年第7期73-77,共5页周玉秀 
《无逸》的语言特点《尚书》周诰之文,诘屈聱牙,号称难读,因为它们是《尚书》中保留的比较原始的周初文献。刘起釪先生说,由于语言历史演变的趋同性,使得周初渭水流域方言中的一些独特的东西逐渐被扬弃,春秋战国的语言中已不用了。而《...
关键词:宾语前置 联合式双音词 《无逸》 刘起釪 王其德 《左传》 儒家政治思想 周金文 春秋战国 指示代词 当代价值 
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被引量:2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36-39,共4页周玉秀 
音韵学知识对古代汉语的教与学都有重要作用。就学习方面而言,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人注释,有效利用工具书;科学分析词义,揭示语法规律;正确认识同源关系,理解词汇的系统性;更好地把握文体特点,深刻体会古人感情。
关键词:音韵学 古代汉语学习 作用 
诵读与古代汉语文选教学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91-94,共4页周玉秀 
诵读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的教学和各种仪式中,主要有读、诵、歌、吟等诵读方式,且有其节奏、语气或乐调等方面的要求。现代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取鉴于此,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及思想内容选择最佳方式。韵文可以歌...
关键词:诵读 古代汉语 教学方法 
校读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64-66,共3页周玉秀 
校读法是一种就不同文献对同一事件的叙述,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在文字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差异及原因的研究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不但可以帮助有效推求词义、说明通假、分析语法,而且可以显示时间、地点等...
关键词:校读法 古代汉语 教学方法 
论上古文献中谚语格言的引用方式被引量: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6期73-78,共6页周玉秀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用"闻之"和"故曰"为标志;没有任...
关键词:上古文献 格言 谚语 引用方式 闻之 故曰 
《周易》卦爻辞古歌的辑录原则及意义被引量: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14-20,共7页周玉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乐制度及其变迁与春秋文体源流研究"(09BZW020)
《周易》卦爻辞中含有一些古老的歌谣,其文学价值正在于此。辑录《周易》卦爻辞中的古歌,应根据每卦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解释这些古歌的意义,首先须弄清楚其原始意义,再探索其象征意义。研究显示,《周易》古歌的原始意义多与古代礼俗...
关键词:《周易》 古歌 礼俗制度 
论《诗经》中的互文见义法被引量:2
《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155-158,共4页周玉秀 
互文见义是《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历代注释和研究《诗经》的学者都能予以注意,多所发明,但也存在偏解误解之处。当据《诗经》互文见义法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举正和补充其。《诗经》运用互文见义与比兴取喻及变文同义、"丫叉句法"...
关键词:《诗经》 修辞 互文见义 
文言文词汇教学浅谈被引量:2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52-55,共4页周玉秀 
词汇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做到准确讲解词义,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由本义决定的核义素;(2)辨析同义词;(3)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4)了解古人的修辞方式和表达习惯。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词汇 教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