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颖

作品数:18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清代诗学诗学古文楚音汉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殷都学刊》《浙江学刊》《古典文学知识》《文学遗产》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张谦宜格调诗学的构成与渊源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44-52,共9页黄卓颖 
清初诗人张谦宜以格调论诗,内容主要围绕风格的评述、诗体的辨析以及诗法的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很多诗学观念与诗学精神都源于其师杨师亮、七子诗学以及山东地域诗学的影响。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共知,但是,有关毛先舒与张谦宜的关联,却...
关键词:张谦宜 格调说 毛先舒 清代诗学 
牛运震史体建构的理想品格与价值被引量:1
《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37-45,共9页黄卓颖 
清代前期的史学家牛运震在史体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树《史记》为典型,以"禁体"的反向言说为策略,对群史进行了全面的纠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以"庄雅"立史体、以"老致"统史法、以"神致"蕴史情的理想格局。这不仅成功地将《史记》独特的语...
关键词:《史记》 史体 庄雅 老致 神致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大学教师的德行修养
《文教资料》2018年第17期107-108,共2页黄卓颖 
儒家宗师孟子在论士的修养过程中曾提出一种"大丈夫"的精神,作为理想和典范。今考其内涵,主要包括四点:对道德理想("仁义")的坚守,"反求诸己"的修行,以教为乐的取向及"不为已甚"的作为。通过取法与借鉴这四点,可以济助当代...
关键词:“大丈夫”精神 德行 反求诸己 以教为乐 
论明清之际的比兴诗学——以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四家为例被引量:5
《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52-62,共11页黄卓颖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诗坛上,朱鹤龄、冯班、贺裳、吴乔等人由于不满意前代七子诗学与竟陵派诗学师古与师心的偏颇,通过一系列诗学批评和反思之后,开始以"学古人用心之路"为号召,以比兴思维为理论核心,在调和与平衡师古与师心关系的过程中,...
关键词:比兴诗学 七子派 竟陵派 江南诗坛 清代诗学 
论恽敬古文的“峭洁”——兼说“从子家入,由史家出”的文学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57-62,共6页黄卓颖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史汉异同’与明清文论的历史建构"(项目号:2015SJB102)
清代阳湖派中,恽敬与张惠言齐名,但二者的文风并不相似。张惠言以"瑰丽"、"渊雅"称,恽敬则以"峭洁"为主。后者"从子家入,由史家出",取《史记》之"洁"、法家之"峭",在"义法"的统摄和粘合下,融铸生成"峭洁"。它以追求凌厉的辞气、尖锐斩...
关键词:恽敬 峭洁 新碑志体 
茅坤古文选本与批评——“逸调”的提出、运用及其意义被引量:4
《文学遗产》2017年第4期98-109,共12页黄卓颖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史汉异同’与明清文论的历史建构"(项目编号2015SJB102)阶段性成果
在晚明的文坛上,由于不满意"前七子"及其末流重形貌模仿的复古习气,茅坤在编纂和圈评《史记钞》《汉书钞》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神理的复古主张,并且以"逸调"来坐实神理,在《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批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推广和运用,使其最终...
关键词:茅坤 古文 选本 逸调 
茅坤《汉书钞》及其评点价值
《新世纪图书馆》2017年第6期75-80,90,共7页黄卓颖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史汉异同’与明清文论的历史建构"(项目号:2015SJB102)阶段性成果
明代古文家茅坤在构建自我批评观念的过程中,曾经编纂了数部古文选本和史钞。其中《汉书钞》一直不为人所关注,时至今日,甚至都被人误解为已经亡佚。而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实藏有明刊本《汉书钞》。通过考察其产生、刊刻、流传的经过,以...
关键词:茅坤 《汉书钞》 明刊本 
论汉赋的“比”法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4期85-88,共4页黄卓颖 
在汉赋中,"比"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由于使用极广,所以它对汉赋美学范式的形成起着极大的构塑作用:从"体物写志"而言,它促成了赋体的"浏亮";从"隐然之比"的使用而言,它构成了汉赋的敛藏。因此,通过"比"体的使用...
关键词:汉赋“比”法 体物浏亮 敛藏 
被遮蔽的个体:毛先舒“格调”诗说及其意义
《浙江学刊》2016年第4期103-113,共11页黄卓颖 
自从明代前后七子在复古的旗帜下,自觉围绕体制、气格来建构他们的诗学体系,"格调"说便成为一个极为流行的命题。从李梦阳、何景明,到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再到明清之际的申涵光、归庄、毛先舒,后至清代的沈德潜、李重华等人,构成了一...
关键词:毛先舒 格调说 诗歌恶道 
感动性契合与古代文学中的“语—图”教学
《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187-188,192,共3页黄卓颖 
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创新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改项目(项目号:181220001533)阶段性成果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在人格和知识的认同下,投入学习过程,以获得一种自我完善的满足感。所以,对于任何教学方法而言,它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兴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高效。"语象——图...
关键词:感动性契合 语象 图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