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

作品数:161被引量:3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书法家书法作品书法创作书法书法艺术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政协天地》《美文(上半月)》《语文世界(教师之窗)》《书法赏评》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书法认知的差异
《书画艺术》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朱以撒 
一有一种癖好就是把今人的书法作品与古人的书法比。似乎对此有兴致的人多起来了。活人与死人比,决出高下的意见当然是活着的人才能表达的,古人无语。清人张问陶有一句诗说得很形象:“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今人还是做点实...
关键词:张问陶 活着 金圣叹 书法作品 理性论 审美意义 盖棺论定 自说自话 
草木本心与画家审美认知
《国画家》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朱以撒 
世间万物皆可为画家笔下材料,甚至世间虚无之物也可以由画家的想象、联想形于笔下。有与无并不是简单的实与虚的关系,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增损,无一定之规。草木为画家笔下常见题材。草木之存在于天地之间,为固定不移之物,不至...
关键词:审美认知 实与虚 天地之间 有与无 虚中有实 草木 
山水画的隐含意味
《国画家》2024年第1期12-14,共3页朱以撒 
山水画创作与欣赏是一种双向建构,是主客体间双向运动的结果,使画家、欣赏者双方的审美心理向更大的广度拓展。墨分五色——这种通常的认知显然是对墨色语言作层次性的区别,而实际上,墨与水进行交融之后是不止于五色的,而是有着微妙的...
关键词:双向建构 双向运动 墨分五色 山水画 欣赏者 审美心理 层次性 细微差异 
书法批评之两面被引量:1
《书画艺术》2023年第6期35-39,共5页朱以撒 
一书法批评是析理的、以理规过的。大理如书法思潮、书法现象、书法生态等。小理则为书法用笔、结构等表现技巧。在析理的过程中,分析其中的利弊成因,进行评论、判断,指出可以改进的路径。批评不是凌空蹈虚的,是一种及物的实践,批评之...
关键词:书法批评 书法用笔 析理 书法思潮 审美价值 表现技巧 不可忽略 
厚重的坚硬的
《百花洲》2023年第6期118-124,共7页朱以撒 
书房里有一个大的书案。我不会电脑,案头上的摆设就与旧日文士的差不多——许多纸质的版本堆着。几个大笔筒,上面插满了毛笔,用过的、没用过的,尖锐的、散开的。如果清理一下会精整许多,但是许多文士都是这样的习惯,用秃了也不舍得丢弃...
关键词:文士 隔层 宣纸 
绘画语言的“面子”与“里子”
《国画家》2023年第4期16-17,共2页朱以撒 
在绘画艺术中,一个人的笔下表达,往往落实在绘画语言上,这些语言纵然出自不同的画风,也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审美含义。一是有着较为普遍的阅读性,好看、好领会,易于满足阅读的自信。换言之,能看得出画家要表现什么。这样的绘画作品具有被...
关键词:绘画语言 绘画作品 视觉 阅读 绘画艺术 表达 
在思考中拓展
《中国书法》2022年第8期140-146,共7页朱以撒 
古今书法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临摹、创作的坚守,同时和审美阅读结合起来。临摹和创作有一个先后的顺序,每一个人都是临摹先于创作,而非相反。这也说明书法学习是一个很讲究程序的过程,如果相反,也就将影响结果,影响由此带来的判断。...
关键词:临摹 审美阅读 书法学习 书法语言 
脸谱
《红豆》2022年第8期119-123,共5页朱以撒 
我在这个节奏明显慢下来的城市住了几天。夜幕拉下的时候,我很悠闲地坐在前排,看了三次变脸。那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充满着急切和躁动,有些出出逼人,似乎在追赶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演员在急管繁弦中亮相,做了一番坚...
关键词:变脸 脸谱 慢下来 
书非小道常思之
《书画艺术》2021年第4期33-39,共7页朱以撒 
婢作夫人古代书论中有如此表述,梁武帝云:"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南朝梁袁昂云:"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以人比喻书法的气象、格局——婢就是婢,即使是大家族之婢,也还是婢,...
关键词:南朝梁 梁武帝 生存空间 羊欣 比喻 举止 羞涩 
场域的约定被引量:1
《美术观察》2021年第8期35-36,共2页朱以撒 
书法创作总是持有不颓的势头,而书法批评总是人单力薄术浅——每一个人都可以言说书法批评何等重要、不可缺席,却一直缺少一种贯穿的力量和持久的温度。说起来就是一种悖论。那么,何谓书法批评?如何来定义书法批评?它含纳哪些方面,外延...
关键词:书法批评 书法创作 可以言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