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作品数:14被引量:6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战略文化多边主义决策者文化安全主导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区域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东北亚论坛》《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共识稀缺困境及其出路被引量:6
《学术界》2022年第5期44-57,共14页李晓燕 
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的多边主义与世界秩序研究”(21BGJ067)的阶段性成果。
多边主义是避免歧视性国际安排的基本国际交往形式,旨在通过协商一致促成国家间合作。多边主义的实现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政治过程,在凝聚共识、形成规范和执行规则阶段发挥的作用各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践经验也不是固...
关键词:多边主义 主权平等 身份同质性 排他性 新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再思考与世界秩序重构被引量:11
《东北亚论坛》2021年第6期79-92,126,共15页李晓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GJ067)。
冷战后兴起的多边主义研究在经历了一个研究活跃期后就形成了制度主义和原则导向的二元分野,其中制度主义理论的繁荣迅速掩盖了其他分支的声音,并使多边主义研究本身都趋于沉寂。多边主义并非新事物,20世纪以来始终是与世界政治经济危...
关键词:多边主义 世界秩序 美国霸权 制度主义 伙伴关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突破被引量:4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1-9,共9页李晓燕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的多边主义与世界秩序研究》(项目号:21BGJ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对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国际组织相关主题文章进行统计和分析,说明了加强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支持在当前阶段的必要性,同时重点结合政治学学科下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和需要突破的路径予以...
关键词:新文科 国际组织 人才培养 政治学学科 
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标准化重要性探析
《区域治理》2020年第24期283-284,共2页李晓燕 
英语和汉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普及的两种语言,我国公共场所公示语亦陆续采用双语模式。本文从不同层面论述公共场所英译存在问题,分析英译标准化工作现状,希望能增强我国公共场所公示语英译水平,形成行业双语标准进而逐步推广。
关键词:公共场所 公示语 英译标准化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历史发展与自主创新被引量:7
《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2期58-70,127-128,共15页李晓燕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ZZ008);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度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ZFG81002).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组织外交发展轨迹与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过程密不可分,依次经过1971~1989年自主学习阶段,1990~1996年自主参与阶段,1997年至今的自主创新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发展路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自主性,2...
关键词:国际组织 中国外交 自主性 创新实践 地区性国际组织 
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一种“实践理性”的解释被引量:8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第3期27-43,共17页李晓燕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文化基础研究"(16ZFG81002);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全球化与区域化实证研究创新团队"(16CXTD10)的阶段性成果
2000年以来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实践转向"逐渐渗透到国际关系学科中,形成了以北美学者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实践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世界政治不能被简单视为民族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利益竞争或者交换,而是由基于共同的"背景性知识"而...
关键词:实践理性 实践共同体 东亚地区合作 中国 
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的自由主义新特征
《学术界》2017年第1期235-245,共11页李晓燕 李铭晨 王谊茜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传统地缘政治学陆权理论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分析"(编号:2015SSCX177)及"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合作机制探索: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比较研究"(编号:2015SSCX063)的资助
纵观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发展演变,始终离不开美国国会的影响与作用。美国国会具有法定的贸易领导权力,在制定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奥巴马政府时期第111-114届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为例,通过对国会对华贸易政...
关键词:美国国会 贸易政策 议案议员 自由主义 
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阶段性“遵约”行为研究被引量:2
《人权》2016年第6期44-56,共13页李晓燕 
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度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文化基础研究>(编号16ZFG81002)的资助
在对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研究中,"遵约"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借鉴中外学者对"遵约"问题研究的一组学术对话,在国际人权机制领域进行了理论印证。研究发现,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四个历史时期中渐次出现了"程序性遵约"、"行...
关键词:中国 阶段性遵约 国际人权机制 
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话语实践与文化安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7-23,68,共8页李晓燕 全敏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青年社科人才项目(2014SKL010)
在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中,寻求文化安全是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特别是在参与社会文化领域国际机制的互动中,中国的文化安全诉求表现尤为明显。文化安全诉求主要通过话语实践、遵约实践和创新实践来表达,其中话语实践是最根本的表达方...
关键词:文化安全 话语实践 国家安全 总体安全观 国际人权机制 
“主体间承认”与体系内文化安全——以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机制为例被引量:3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7期103-117,159,共15页李晓燕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0ZD&055);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外交的国际体系战略定位研究"(项目编号:11ZFQ81002)的资助
作者肯定了现有文化安全研究在"国家-国家"层面界定文化安全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国家-体系"层面对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个体国家文化安全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国际文化体系的认可,个体国家追求文化安全行为的根本动力应该...
关键词:主体间承认 文化安全 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 国际人权机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