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潮玄

作品数:23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等教育留学制度硅谷大学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人才开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模”——高胡
《人才开发》2011年第10期23-25,共3页潘潮玄 
高胡同志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医务工作的“特等模范”。三十多年前我在京福列车卧厢偶遇当年高胡的老战友,他向我讲述了高胡动人的模范事迹,以及全军开展“学习高胡”运动盛况,
关键词:高胡 青春 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模范事迹 医务工作 
高教改革与正本清源(下)
《人才开发》2011年第5期27-30,共4页潘潮玄 
无论什么类型学校的基本任务都是教学。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水平的生命线,对教师工作的评估导向是教育行政主管和校长最为重要的决策。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哈珀在创校之初就在芝大实行"一校两制",
关键词:高教改革 教育行政主管 教育事业 教师 
高教改革与正本清源(上)
《人才开发》2011年第4期33-35,共3页潘潮玄 
继《关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出台后,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创建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并授以"高教改革综合试验点",以及上海华东师大与美国私立纽约大学共建上海纽约大学。有人称2011年是教育改革元年。教改固然可以包括创建有创意的新...
关键词:高教改革 正本清源 教育体制 纽约大学 改革试点 科技大学 华东师大 教育改革 
教育为本 人才第一 学习《教育》、《人才》两个纲要的感言
《人才开发》2010年第9期12-18,共7页潘潮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出台,这是我国教育、人才工作向着更高更远目标推进的具里程碑的纲领性文件。我在《人才开发与中国崛起》(见《人才开发》2010年第5、6期)文中指出:中国崛起已...
关键词:教育为本 《人才》 《人才开发》 学习 感言 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崛起 纲领性文件 
人才开发与中国崛起(二)
《人才开发》2010年第6期53-56,共4页潘潮玄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只是一瞬间,人才开发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国已经取得的傲人成就,是在追赶世界中逼出来的,是摸着石头走出来的,因此难免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突出的是:
关键词:中国崛起 人才开发 人类历史 循序渐进 系统工程 协调发展 三十年 
人才开发与中国崛起(一)
《人才开发》2010年第5期50-53,共4页潘潮玄 
近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显著进步,国力国威空前提高。本人退休后往返中美两地,寓居加州硅谷,目睹中美两国此消彼长,世事变化,感慨良多。欲问中国崛起原因,我的回答:人才开发是关键。
关键词:中国崛起 人才开发 崛起原因 三十年 中美 本人 
“比较人才学”有人破题——评《中外杰出人物群体比较研究丛书》
《人才开发》2009年第7期12-13,共2页潘潮玄 
学者缪进鸿20年前立下宏愿(他谦称做了件犯傻的事),建构一门新兴人才学科分支——“比较人才学”。先是花了4年时间,从大百科全书、传记、年谱、回忆录中收集数千位中外杰出人物,整理归纳出26个群体.
关键词:杰出人物 人才学 群体 中外 丛书 破题 百科全书 回忆录 
该将摘取诺贝尔奖提上日程了
《人才开发》2009年第3期7-9,共3页潘潮玄 
去年8月,北京奥运圆满落幕;9月,“神七”飞天;10月,正是金秋季节,一年一度诺贝尔奖揭晓,虽然又一位美籍华裔钱永健获化学奖.但依然不见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难免令人由奥运、“神七”的喜悦陷入对诺奖的迷惘。
关键词:诺贝尔奖 北京奥运 美籍华裔 科学家 化学奖 
美国模式与中国教改(续)
《人才开发》2008年第11期6-9,共4页潘潮玄 
一、美国模式成因的探析美国模式不同于欧洲模式,在于它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双轨制”而非“单轨制”。日本之所以也归类于美国模式,乃因它的高等教育结构也是“双轨制”。日本高等教育是由大学与专门学校两个层次、官学与私学两个类别组...
关键词:美国模式 日本高等教育 “双轨制” 教改 中国 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规模 
美国模式与中国教改被引量:1
《人才开发》2008年第10期9-11,共3页潘潮玄 
当今世界已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教大众化阶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少数国家的高教毛入学率已先后超过或达到50%,更进一步,从高教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纵观世界高教从精英到大众化的...
关键词:美国模式 高教大众化 大众化阶段 教改 中国 高等教育 澳大利亚 毛入学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