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刚

作品数:10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传承《诗经》脚步口语表述口语表达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文教资料》《学园》《语文建设》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和对策——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考试周刊》2015年第45期5-6,共2页张猛刚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教研课题《关于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现状及问题的对策研究》(JY201405)的研究成果
我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已历时十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本文就本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途径及对策,丰富理论基础,指导工作实践,从而进一步增强本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的...
关键词:普通话 培训测试 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语言研究
《语文建设》2015年第5Z期81-81,共1页张猛刚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两句"互文",突出司马迁一生不同流俗;"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发愤"应作词组"发泄愤懑"解,解释成"决心努力"不妥;"曼辞以自饰"的"曼",通"谩","谩辞"指"骗人的话",并非"动听的话"。
关键词:《报任安书》 词语 解释 
论《二十四诗品》虚拟人物背后的“五然”理想人格
《职大学报》2014年第4期28-30,共3页张猛刚 
"诗品映衬人品,风格返现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人的性情,求得人格上的提升。其实在二十四种意境之中,在虚拟人物背后,突出表现的是超然的人格理想、淡然的生命意识和自我完...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虚拟人物 “五然” 理想人格 
魏晋清谈的形式给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思考与改革
《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53-54,共2页张猛刚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教学研究课题《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2013NMJG0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魏晋清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营造了一种平等氛围.提倡了否定权威且自由的讨论方式,鼓励了人们畅所欲言,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也能起到积极的...
关键词:魏晋清谈 清谈形式 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流风余韵长——再谈宋诗潜藏的三点人生哲理
《科教文汇》2014年第4期113-114,共2页张猛刚 
宋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因此有"宋诗是想出来的"说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宋诗有更高的思想成就,它给我们以人生智慧的启迪。"流风一朝在,余韵万古长。"宋诗蕴藏的哲理有很多,本文只谈其中三点,并拟三首似是而非诗歌,一家之...
关键词:流风余韵 宋诗 人生 哲理 
《诗经》中叠音词语言现象传承探析被引量:1
《文教资料》2013年第36期27-28,共2页张猛刚 
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经》 叠音词 语法结构 语言现象 传承 
追赶思维脚步 提高口语表达——口才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之实践探讨被引量:1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年第10期136-137,共2页张猛刚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应付挑战,赢得成功,主要靠的是思维能力.思维的发展丰富了语言表现力,语言的发展又强化了思维周密度.人们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语表达能力,这些无不和思维...
关键词:思维 语言 口语表述 教学改革 实践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及其审美意境
《学园》2013年第2期79-80,共2页张猛刚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他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人生态度 审美意境 
心灵感悟,诗意人生——浅论唐宋诗词中的景观意象及其人生意蕴
《文教资料》2010年第4期5-6,共2页张猛刚 
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
关键词:唐宋诗词 景观意象 人生意蕴 
“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教资料》2007年第6期86-87,共2页张猛刚 
东坡居士一直是位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是经典的一生,也是辩证的一生。在顺境中的平静淡泊,在逆境中的泰然从容,苏轼进行人生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两面性,恰恰是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关键词:苏轼 人生态度 辩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