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

作品数:9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语法《经传释词》《楚辞章句》《助字辨略》《虚字说》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研究》《汉字文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论语〉十则》注释商榷
《汉字文化》2011年第3期74-76,共3页陈志明 
近日为培训初中语文教师而阅读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觉得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注释提出商讨。现分述如下:一、"学而时习之"的"时"能否讲成"时常"?语文课本注"时习"为"时常地复习",恐有失准确。
关键词:注释 论语 语文课本 语文教师 文言文 七年级 人教版 初中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性质与培养目标被引量: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37-139,共3页陈志明 
专门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某种特定语言具体的个性规律。理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一般语言,即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语言...
关键词:专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汉语教学 社会方言 
晋南临猗(临晋)话的“着”
《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63-64,F0003,共3页陈志明 
临晋话中的"着"可大致分为动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动词"着"的基本意义为"投掷""扔",由此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为"达到""接触""碰""向""感受""伤""坏""燃烧""亮"等意义。助词"着"表示状态持续的基本用法和动词"着"的基本意义也有明显的联系。
关键词:临晋话 动词“着” 助词“着” 引申关系 
篇章、语法对语义的制约作用——以《逍遥游》为例被引量: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28-130,共3页陈志明 
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淡化语言知识,是一个尚可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逍遥游》课文中的几个句子的解释,说明篇章、语法对词义的制约作用,指出中学语文教师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篇章 语法 语义 语言知识 
代词“之”、“其”的共性与差异被引量: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123-126,共4页陈志明 
古汉语中的虚词“之”、“其”原本是指示代词 ,它们都指向一定的人、事、物。指示代词“之”、“其”的主要功能是作定语 ,“之”偶尔可作宾语。用泛指、特指来区分“之”、“其”的观点很难成立 ,传统用近指、远指区分“之”、“其”...
关键词:指示代词 近指 远指 人称代词 主语 宾语 
语法三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123-125,共3页陈志明 
在谈话的场合 ,特指问句末可以用是非问常用的语气词“吗” ,其作用是使谈话的气氛更加宽松 ;是非问也可以用特指问常用的语气词“呢” ,从而使问话的语气更加委婉。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视为”、“列为”、“誉为”等语词 ,是古代汉语两...
关键词:特指问 是非问   准判断词   
《孙子》“而”字用法辨析被引量:3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86-88,共3页陈志明 晋月爱 
本文对《孙子》一书中“而”字的用法作了认真辨析。
关键词:《孙子》 “而”字 单句 复句 辨析 
《论语》“矣”字用法考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93-96,共4页陈志明 党厚 
《论语》中“矣”的经常性用法是表达对某种事态(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的强调和确认,有许多含“矣”的句子,是对某种不太希望见到的事态的确认。
关键词:《论语》 “已” 已矣 疑问语气 卫灵公 舒缓语气 疑问句 用法 前一分句 矣乎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被引量:4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86-88,共3页陈志明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述略陈志明我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法学,可是古人对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虚词,很早就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相当的研究。秦汉时的训诂学家毛亨,他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释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
关键词:古汉语虚词 《虚字说》 汉语语法 《马氏文通》 《助字辨略》 《说文解字》 《经传释词》 语气词 “辞” 《楚辞章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