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斌

作品数:18被引量:58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范式转换释义哲学利益博弈毛泽东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天津社会科学》《现代哲学》《人文杂志》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马哲研究70年:问题意识及范式转换
《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2期79-81,共3页陈晓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研究”(19YJC710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双重逻辑及超越性研究”(GD18YMK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不仅涉及中国社会现实变迁的"时代问题",而且与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相关联。回顾和总结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需要将历史现实因素和理论意识创构有机结合来加以检视,既...
关键词:现实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现实 内在理路 理论逻辑 创构 范式转换 深层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识反其范式转换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1期11-12,共2页陈晓斌 
体系的权威性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语境下开始走上学术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指向,...
关键词:非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化领导权 哲学思潮 时代语境 范式转换 社会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70年的问题意识及其范式转换被引量: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陈晓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研究”(19YJC710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双重逻辑及超越性研究”(GD18YMK01);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的问题意识,既涉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变迁的“时代问题”,也关联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由诉诸教科书体系的权威性走向诉诸经典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问题意识 范式转换 
马克思对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价值规范性批判被引量:6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1-8,167,共9页陈晓斌 刘同舫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研究"(19YJC710012);2018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双重逻辑及超越性研究"(GD18YMK01)
近代社会契约论关于社会构成的解释并非着眼于科学实证的历史描述,而是先验化地提供一套合乎市民社会原则的规范性标准,以此确保个体的自由并建构共同体的政治合法性。马克思哲学对社会契约论的超越既是从经验事实出发的质疑,更是具有...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契约论 价值规范性 批判 
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的“双重互构”逻辑——毛泽东“民主新路”探索及其新时代启示被引量:5
《现代哲学》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陈晓斌 
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谱系地位及价值超越性研究"(2017WQNCX02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道路的超越性"(2017GZMZQN10)
建国后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战略探索是连续而系统的,展现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依据毛泽东关于"民主新路"的话语表达和历史实践,这一理论逻辑可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本质上属于"双重互构"的关系,一方面,人民民主必须建立在社会...
关键词:毛泽东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双重互构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8期29-30,共2页陈晓斌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主要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意识展开,这就是德国在现代国家谱系中的历史位置及其解放路径。就此而言,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体系以及“德意志意识...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哲学 黑格尔哲学 核心节点 制度建构 德国古典哲学 
论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
《学术研究》2018年第4期20-25,共6页陈晓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16AKS003);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研究"(17SK06)的阶段性成果
厘清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项理论难题。青年马克思哲学方法论革命的问题意识源生于反思德国现代制度建构的历史性困境和寻绎德国现代社会解放的可能性路径这一理论诉求。在这一问题意识中,马克思通过借鉴...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思辨理性 颠倒法 纯粹经验 方法论革命 
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与效能——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引量:2
《现代哲学》2017年第4期57-63,共7页陈晓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共享发展的启示研究"(17AKS016)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思和推进,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和效能。在理念上,人民民主体现了"做事能力"的原初民主意涵;在意图上,人民民主着重于限制"利益博弈"的良性治理思路;在效能上,人民民主有益于推行"政...
关键词:人民民主 做事能力 利益博弈 政治教育 
西方现代民主的政治逻辑和理论困境——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批判性考察被引量:6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第6期40-46,共7页陈晓斌 刘同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关系研究"(16ZZD041)
通过重述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理论过程,马克思论证现代政治逻辑演进的结果是政治等级转变为社会等级,国家的立法权成为大众争夺的领域,从而产生了代表制原则及社会等级的矛盾。代议制民主作为现代政治的主导运作机制,企求以利益分立的博...
关键词:现代民主 利益博弈 审议民主 理论困境 
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马克思论新社会组织、私有制和个体死亡
《求是学刊》2016年第1期36-42,共7页刘同舫 陈晓斌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
关键词:感性个体 社会存在 社会组织 私有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