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波

作品数:7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义理经学诠释经学逻辑演变秩序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天府新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理论》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德行与秩序的张力——论传统纲常思想的逻辑演变被引量:2
《天府新论》2017年第3期46-56,共11页陈华波 
传统纲常思想的演变存在一条线索,即德行与秩序之间的互为主次关系。"纲"为秩序,"常"为德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早期儒家认同在德行基础上形成的差等秩序,注重用德行来约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各有职分,其关系乃是双向的,而非片...
关键词:三纲 五常 德行 秩序 双向 
道象与不私:老子的名-象观被引量: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8-21,共4页陈华波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名""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老子把"象"分为"物之象"和"道之象",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直接把握真精之物,而是从"物之象"开始的。同时阐述了"以柔弱为象"胜过"以刚强为象"的"道之象"理论。另一方面,老子认...
关键词:老子   
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被引量:2
《哲学研究》2017年第3期56-65,共10页徐洪兴 陈华波 
传统经学诠释有训诂、义理之分,北宋二程的经学转向进一步揭示出经学诠释中的"德性"内涵。二程经学思想不啻是义理之学,更是德性之学,它包含了德性实践和德性之知两个维度。二程将诠释重点从作者和文本转向读者,将治经问学的目的从知性...
关键词:二程 经学 义理 德性实践 德性之知 
朱熹《论语集注》所表现的伦理学形态——以仁、义、礼三个概念为中心被引量:1
《唐都学刊》2016年第6期45-50,共6页陈华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仁、义、礼三个概念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其思想的德性伦理学角度而非义务论倾向。"仁"是人先天具有的德性,不是对规范的认知,也并非对普遍规则的符合。"礼"通常表现为规范、规则形式,借助"礼"以达成社会秩序和德...
关键词:朱熹 《论语集注》 伦理学形态    德性伦理学 
论王阳明良知的“自信”
《理论界》2016年第11期33-38,共6页陈华波 
良知的"自信"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中的关键一环。良知本体知是知非,但是受到遮蔽的良知如何真正得以落实,是工夫上的一大问题。由于良知本体的"无善无恶",一方面很难真切体认良知本体,做到对良知"信得及",另一方面容易将自身的经验知识...
关键词:良知 自信 立志成圣 实有诸己 
《论语》作者及篇章结构略考被引量: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89-93,96,共5页陈华波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
关键词:《论语》 作者 主体文体 篇章结构 
《春秋左传》的“礼-仪”之辨
《学理论》2013年第34期82-83,96,共3页陈华波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
关键词:春秋左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