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正言

作品数:35被引量:10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开放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比例原则人格权肖像权宪法要件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经济与法》《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德性论看公民在疫情防控中的容忍义务
《中国卫生法制》2023年第6期22-27,76,共7页骆正言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资本论》中的法理及其现代意义研究”(19BFX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改革创新试验的法治问题研究”(18ZDA134)阶段性成果。
针对疫情防控的政策,不同的群体经常出现观点上的分歧,其原因值得探究。经研究发现分歧的原因在于双方秉承不同的法律理论,也即应急法和常态法,两种法律理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伦理基础,也即德性论和道义论。前者主张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更...
关键词:疫情防控 伦理 应急法 紧急状态 德性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德性论”论证和重构
《海峡法学》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骆正言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资本论》中的法理及其现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9BFX002)。
对于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上出现过激烈的意见分歧,一方认为应对措施合理必要,另一方认为防控手段过度严厉。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双方秉承不同的法律理论,也即常态法和应急法,两种法律理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伦理基...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冠疫情 道义论 德性论 
网络平台不实信息转发的法律责任辨析及其治理
《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78-100,共23页马立军 骆正言 张楠 
遏制网络平台不实信息传播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对不实信息的转发者和网络平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关注不够。本文从故意责任说、过失责任说和过错推定责任说三种观点切入,分...
关键词:网络平台 不实信息 转发 法律责任 
《大国宪制》的社会学论证——从自创生系统理论切入
《法律与伦理》2023年第1期301-315,343,344,共17页骆正言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本论》中的法理及其现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9BFX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力教授的《大国宪制》重构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比如恋爱婚姻、区域划分、国家统一等的理解,但也引出了某种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质疑,而社会学上的自创生系统理论可以为该书提供伦理上的论证。根据系统和自创生理论,任何具有系统特...
关键词:大国宪制 系统 演化 自创生 自组织 
法学和医学视角对疫情防控的思想对比分析
《医学与哲学》2023年第6期48-52,共5页骆正言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FX002)。
对于疫情防控措施,法学家坚持道义论,主张以某种最低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法无禁止即自由”。而医务工作者则更多主张美德伦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更高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之后,社会还存在一定的...
关键词:道义论 美德伦理 疫情防控 直接强制 间接强制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不再保护人格尊严?——论“名誉感”保护的意义、对象和界限被引量:2
《西部法学评论》2021年第2期109-120,共12页骆正言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自媒体时代公共评论中语言暴力的违法性研究”(2016M5918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术批评侵犯名誉权案判决标准研究”(17YJA8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法典»名誉权条款删去了“人格尊严”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这明确了“人格尊严”不受名誉权保护的原则,因为名誉权保护中的人格尊严相当于“名誉感”,而“名誉感”又过于主观,保护名誉感会过度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从法哲学的层面来说...
关键词:民法典 名誉权 人格尊严 名誉感 个人形象控制权 
从自由意志谈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被引量:17
《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43-50,共8页骆正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术批评侵犯名誉权案判决标准研究”(编号:17YJA820019);2016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时事评论中语言暴力侵权裁判标准研究”(编号:1601146C)。
由于人工智能能借助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可以独立收集、分析信息、自主解决问题,不完全受制于人类的命令,因此已有一些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加上许多人工智能导致的事故,其责任很难归结到它们的设计、生产、设备提...
关键词: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资格 人工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自由意志 
《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的宪法学省思被引量:5
《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42-52,156,共12页骆正言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资本论〉中的法理及其现代意义研究》(19BFX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自媒体时代公共评论中语言暴力的违法性研究》(2016M591867)的阶段性成果
民法典人格权立法不仅是民法学界的事情,也与宪法学有关。因为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人格权最早又是从宪法规范衍生出来,民法典人格权规范的设定要符合宪法的精神。从宪法视角看人格权立法可以发现,近现代的"人格权"概念与古罗...
关键词:《民法典草案》人格权编 宪法学 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 
《民法总则》未成年人“自我决定权”条款的解释及完善被引量:3
《民商法论丛》2019年第1期263-285,共23页骆正言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自媒体时代公共评论中语言暴力的违法性研究”(2016M591867);2016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时事评论中语言暴力侵权裁判标准研究”(1601146C)的阶段性成果
屡屡出现的未成年人伤害事件,不断考验着我们未成年人保护立法。最近通过的《民法总则》,规定了"监护人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的条款,这标志着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成了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从社会权向自由权的转变。从保...
关键词:《民法总则》 未成年人 自我决定权 监护权限制 诉讼主体 
论《民法总则》中未成年人自我决定权的价值基础和制度完善被引量:2
《私法》2019年第2期78-96,共19页骆正言 
《民法总则》第35条规定"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这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听取他们(指未成年人——作者注)的意见"的沿袭和强化,赋予了未成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我决定权,只要不伤害他人和未成年人自己。但是这样的观念,还不能得到...
关键词:民法总则 未成年人自我决定权 未成年人最大利益 传统家庭伦理 《民法典·亲属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